本文作者:罗自强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4期
[摘 要]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在我国始终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头等大事,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成效。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农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承以及劳动者劳动能力和农业素质的提高,而农业职业教育也一直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漫长的中国农业发展史中,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形成了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级层面共同参与的组织形式,从而形成“一个主体,多元参与”的农业职业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农业发展更加重视对现代化科技的应用,以及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升,这使得农业职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此,完善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主体管理模式,对未来农业发展和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 键 词] 农业;职业教育;主体;一体多元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4-0165-04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职业教育在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播和传承、农业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中都占有舉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而言,农业生产组织和管理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业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农业职业教育的主体性管理,可以说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的关键所在,在我国农业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长期的中国农业职业教育史研究中,农业职业教育的主体研究往往被视为职业教育研究主题的应有之义,在某种程度上被习惯性地忽略或低估。农业职业教育的主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发展的力度和广度,而我们传统的农业职业教育主体模式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实践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一、以国家和政府为主导的农业职业教育导向
农业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使得农业职业教育在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播和传承、农业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而言,农业生产组织和管理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业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农业职业教育的主体性管理,可以说是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生产中的主要方面,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农业是全部古代世界的一个决定性生产部门”[1]。我国人口数量众多,解决粮食问题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这使得“以农为本”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认知和共识,农业建设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关键地位,国家始终把发展农业、安定民生作为自身的首要职责。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社会逐步形成,社会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在此过程中,社会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治制度,官吏也成为我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负责社会治理的重要职业。在此情况之下,农业作为当时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出现了掌握相关职业知识和技术的专职官员,如兽人、鳖人、牛人、鸡人等。[2]
西周后期,随着社会制度的逐步建立,政府逐渐将国家治理的重点放置在了经济方面,为保障民生、稳定社会,王室大臣虢文公着力劝谏周宣王行藉田之礼,认为“夫民之大事在农”,并深入分析了国家与农商之间的关系,为古代重农观念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也强调了农业教育的重要性。在此阶段,农业教育内容已经相对较为复杂,而且涉及多个领域,如《周礼·地官司徒》所记载,大司徒教育内容多达十二项,包括大田农作、果树、蔬菜种植,以及豢养鸟兽等,包含了农、林、牧、副各业。[3]此外,这一时期在农业教育方面也形成了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大司徒负责全面管理,其下属分工负责,包括遂人、酂人、司稼、里宰等职官,而县正负责督促和管理农业生产。
自此以至于现当代,农业在中国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始终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后,随着西方理念、文化以及技术的渗透,清朝时期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受到外部的影响相对突出,多是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方法的照搬。但是,民国政府和社会团体及有识之士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的做法,注重实践教育,使农业职业教育不断强化,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和民间团体逐渐加入职业教育行列中,使得当时的农业教育得到了极大发展。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多方参与仍旧是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只不过,清末至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不断,国民政府无暇顾及农业职业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实施以及受限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影响,使得农业职业教育只能在小范围内实施,难以实现大范围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国家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农业生产不断恢复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农业、农村始终是国家治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内容。政府在多次报告、会议中也着重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在新时期背景下,为强化促进农业发展,就需要加强对于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的培养,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是国家重农思想和政策的延续,彰显了党中央对农业人才培养的高度关注和战略智慧。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和政府主导农业发展仍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
国家和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为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承担起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的职责,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降税减负、奖励农耕等措施保障农民权益,将政策向有利于农业企业、农民的方向倾斜,以此激发企业、农民加入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社会中的国家、政府、知识阶层、农民等各种社会力量围绕国家和政府的主体管理,总结农业知识和经验,阐述农业发展思想和理论,不断更新农业发展技术,落实推广农业职业教育。在此过程中,国家和政府的组织与管理作用始终处于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