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明晖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5期
[摘 要] 基于考官的视角,从分析M幼专学前师范生考前模拟面试案例入手,全面解析了模拟面试过程中考生容易出现的多种带有共性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从考生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期启发高职院校学前师范生或者有关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社会人员更好地通过“国考”面试。
[关 键 词]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模拟面试;问题解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5-0176-05
一、背景与问题
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经历了由无证到有证,由师范类毕业生自然发放教师资格证,到所有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必须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且合格才能获得合格证书的过程。依据1993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1995年底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2012年5月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内含面试大纲(以下称《面试大纲》)。《面试大纲》对测试性质、测试目标、测试内容与要求、测试方法、评分标准等做了明确规定。2015年正式实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国考。改革后的国考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报考条件提高。在校专科大二、大三以及本科大三、大四才能报考。
M幼专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招收高中起点的学生,这些学生经过三年的培养,将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因此,考获幼儿园教师资格证对他们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否则,在她们毕业时就会失去成为幼儿园教师的资格。在此情况下,M幼专鼓励学生在大二时就参加“国考”,并为学生开出了多门辅导课程,同时在学生通过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两科考试后,为学生提供模拟面试的机会。但近年来的“国考”面试成绩表明,足有三分之一以上获得面试资格的学生难以通过面试,因而在他们毕业离校时未能获取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我们可以从分析模拟面试中出现的问题入手来深入解析这些问题。
二、模拟面试中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备考阶段的主要问题
一是审题错误:很多考生在准备活动计划(简案)时不能区分“完整活动与活动片段”,这就从根本上影响了后面的技能展示方向。比如考生A抽到的题目是“故事讲述《小蚂蚁坐汽车》”,其要求是:“模拟对幼儿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模拟向小班幼儿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理解故事或吸引幼儿注意力。”结果,考生A往模拟教学方向准备,而不是模拟讲故事并向小班幼儿提问题。二是技能技巧基本功不扎实,主要体现在简笔画、主题画、配插图、弹唱跳、体育动作示范等方面达不到面试的要求。三是保教知识和实践经验欠缺,对幼儿园的要求、对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不了解、不熟悉。四是心理素质差,备考效率低。以上四项特别影响展示的质量,降低面试成绩。
(二)结构化面试阶段的主要问题
结构化面试一般组有两道题,一是思想政治或价值观方面的题,二是关于幼儿保育与教育方面的题,比如第一道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第二道题“小班幼儿教学活动中,一小女孩拿出手绢自己玩,教师看见后说,现在不是玩手绢时候。下课后,教师组织幼儿们玩手绢。对这个教师的做法,你怎么看”。很多考生回答第一道题时往往紧张,没有头绪,甚至答非所问;回答第二道题时要么回答过短要么超时,且往往偏离题意,扯得太远,切合度差。总的来看,大约有八成的考生第一题都回答得很差,而第二题则有五成的考生回答得不错。这反映出学生对思政课程缺乏足够的复习。
(三)模拟活动组织或技能展示阶段的主要问题
1.因审题偏差较大导致展示方向错误
这个问题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有将近80%的考生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具体情况有很多种,下面逐一分析。
(1)把讲故事错搞成模拟教学。比如考生H抽到的题是“故事讲述《雪房子》”,要求是:“第一,模拟对幼儿讲故事,有幼儿意识,表现出正在对幼儿讲故事;第二,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模拟向中班幼儿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理解故事或吸引幼儿注意力。”本来题目已经表述得非常清楚,即要求考生面对“无生环境”模拟对幼儿讲故事,并且适时向中班幼儿提问。结果,考生H把“模拟对幼儿讲故事”搞成了故事教学,且讲故事时几乎没有体态语,对角色语言的区分度差,对象感不强,自由发挥太多,跟题意完全不符合。像这种情况占比70%以上。
(2)把游戏活动理解成教学活动。比如考生D抽到的题是语言游戏《卖柿子》。其基本要求是:“①模拟演示,向幼儿介绍游戏玩法,并模拟组织幼儿进行游戏。②自制游戏卡片。”考生D直接展示了《卖柿子》语言教学活动,也未按要求自制游戏卡片。对该游戏的活动的目标不清楚,几乎把学习买卖关系作为重点,不清楚应当将语言游戏中的词汇、读音和数字作为重点。
(3)对“主题绘画”不太理解,把技能展示变成了教学活动。比如考生E抽到的题是“主题绘画《好朋友》”,其内容是:“以绘画配合开展‘好朋友’的主题活动。要求:根据活动的需求现场绘画,能突出主题内容,幼儿能理解,有童趣和创意……”结果,考生E既不理解什么是“主题绘画”,也不理解“好朋友”的含义,直接边模拟教学、边绘画,将“好朋友”理解成“我的朋友”,画了一个大眼睛、卷头发的摩登“大姐姐”,不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4)将儿歌理解成儿童歌曲。比如考生G抽到的题是“手指游戏‘小老鼠上灯台’”。要求是:“为游戏制作相应的道具材料,设计游戏规则,组织小班幼兒进行游戏。内容:第一,根据儿歌自编手指游戏并演示游戏。第二,模拟组织小班幼儿开展手指游戏。”考生G不仅忽视了第一个要求未制作相应的道具,而且将“儿歌”搞成了“儿童歌曲”,又唱又跳,还将手指游戏理解成角色表演游戏。显然是完全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