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禹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6期
[摘 要] 三螺旋理论为政府、学校、企业等多主体“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范式。結合当前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教育中管理体制、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力量、评价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政校企三方在专创融合教育中的合作方式。以三螺旋理论为工具,强化保障、明确目标、厚实基础、注重实践、稳定师资、拓宽评价,研究科学合理的“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培养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
[关 键 词] 三螺旋理论;专创融合;“三创”教育;专业教育;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6-0033-04
“三创”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重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同时,培养其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2022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印发《关于深入组织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力促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通知》,要求供给优质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实习等资源,帮助毕业生提升创业就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全球正面临着21世纪以来最大的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一轮数字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就业创业观念,促使经济、社会及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同时伴随着以创意经济为表征、以创意创新创业人才为支撑的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1]。这些都必然要求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主体的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融合“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一、高职院校“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方面
“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对跨学科专业知识的重构,是一种新的教育尝试,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三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由不同部门分管,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组织协调机构,推进专创融合时无法明确实施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与结果等要素。并且在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缺乏创新,对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创新实践、学术交流、社会实践活动等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对教师完成教学科研成果或指导学生参加“三创”比赛、专业技能竞赛以及“三创”实践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奖励不足,难以激励引导专业课教师把教学和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专创融合教育中来。以上种种管理体制中显露出来的诸如组织机构不健全、实施机制不健全、保障措施不健全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发展。
(二)培养目标方面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仍然是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首要任务,缺乏对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职业精神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重点培养学生如何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在理实一体的学习中逐步形成工程师的基本职业素质。对于“三创”能力培养的表述仅仅是将各专业通用的内容生搬硬套,没有和各项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有机结合。总体看来,学校缺乏系统规划,未将“三创”元素全过程有始终地融会贯通于人才培养方案中,无法做到“三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三)课程体系方面
高职院校关于专创融合教育的理念、模式、内容等并没有大的改变。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开设一些诸如全校性“创业基础”通识课、必修课或创业进阶选修课、专题学习等与“三创”相关的课程,同时结合零散的讲座、就业指导等形式辅助,专创教育课程存在碎片化、耦合度不高等问题[2],且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兴趣、意愿和参与水平,缺少多层次和多样性的需要,无法真正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授课模式仍然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为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四)实践平台方面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资源条件不足,加之对专创融合实践平台的认识理解并不到位,实践体系依然侧重于对相关职业工作能力进行技能培训,而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培养。“三创”实践相对薄弱,且专业实训平台与“三创”实践平台相脱离。此外,学校常常通过单一地举办创新创业竞赛、简单地指导学生注册公司创办企业等方式进行“三创”实践活动,其受众范围较小,且这种创新都是在脱离专业课程、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情况下完成的,造成“三创”实践与专业实际脱节,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低下,影响学生“三创”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师资力量方面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没有完全建立稳定的专创融合型教学团队。现阶段从事专业教育的教师理论知识丰富,科研功底夯实,但其大量精力投入在课内理论教学,对“三创”的认识不够深入,对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意愿不够迫切,缺少与之对应的创业工作管理和创业实际案例做基础,不能及时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参与创业项目活动,整合创业资源。“三创”教育的师资多为主管毕业生就业的行政人员或接受过短期培训的辅导员及少数专业课教师,他们尽管有一定的人文素养,但缺乏相关的专业理论和创业经验。两者师资分离,使“三创”教育和专业教育难以实现有机结合。
(六)评价机制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