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黄昊 高鑫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7期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过去十年的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系統的总结,并充分肯定教育取得的显著成就。近年来,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克服职业倦怠,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以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为研究基础,从高校教师自身、学校管理、社会现实层面,归因分析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针对性地从教师、学校、社会三个维度提出化解路径,以期有效预防或降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频率,促进教师自身健康发展。
[关 键 词]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归因分析;化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7-0149-04
一、职业倦怠相关概念解析
(一)职业倦怠的定义
“职业倦怠”也称“工作倦怠”,一般指个体由于工作重压,在生理、心理方面产生疲劳与耗竭的状态,1974年,由美国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起初主要研究工作强度高、工作强度大的服务行业,应用于医生、管理人员等,此类群体易出现情绪性耗竭的症状。[1]后期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等人,将职业倦怠定义为与工作的心理距离。[2]职业倦怠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在生理、情绪、人际压力、自我认知等方面产生的职业疲倦与懈怠。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工作压力骤增,教师职业倦怠的情绪也随职业压力的加大而变重,教师队伍所面临的生存环境竞争日益激烈,因此职业倦怠也成为教师群体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行为表征。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异化劳动”的视角,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在于教师同教育教学活动关系的异化,以致其自由自主类本性的丧失。[3]
二、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理论观察——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
(一)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Abraham H. Maslow 1943年在《人类动机的理论》著作中所提出。首先,从“生理需要、安全感、归属感”解析高校教师工作,在当前“内卷”激烈的环境中,高校教师生存环境存在挑战性和不确定性,一些教师逐渐失去“安全与归属感”,教学与科研的动力日渐降低。其次,教师群体步入社会工作后,对“被尊重”有了重新的认知,通常新的理解与之前的认知存在偏差,具体为平台与资源的有限等,与个体高期待有较大落差,从而导致“被尊重”受限。最后,从“自我实现”审视教师工作,一些教师很可能在专业方面得不到高教水平的认定,“立德树人”的职业成就感一定程度上不被外界正确评价,最终产生倦怠。[4]
(二)基于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管理学家Herzberg提出双因素理论,其通过对会计师和工程师工作满意度及生产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将影响组织中员工工作行为动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从双因素的理论视角,对教师形成激励的关键因素有职业使命感、个人职业成就感、职业生涯发展等。高校教师作为主体意识较强的群体,他们渴望来自外界的认可,因此其通过提高科研与工作的效率,在不断实现学术理想的同时体现个人价值。但事实上,对于刚步入教师行列的青年教师来说,缺乏学术平台及专业资源,达到学校基本的考核标准并不易,同样对于老教师来说,持续的创造也受到了限制。所以,科研经费及配套条件的支持,浓厚学术氛围的营造,创新环境的创造,能有效促进教师职业目标的实现,进而获得个人成就感。值得注意的是,当教师认为工作环境等因素很好时,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教师的不满意,促使其主动创造,最终可能形成介于满意与不满意之间的中间形态。[5]
三、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三重成因剖析
(一)个体因素
1.知识储备面临“枯竭”。患“本领恐慌”的教师日益趋多,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最主要个人因素。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现阶段“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使得高校教师身兼多技能。高校教师通过长期一线教学实践,教学思维模式容易固化,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有创新思想的注入,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阔步前进,一些教师较难短期内更新其陈旧的教学理念。教师将精力更多倾向于日常教学,对于自身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缺少足够的时间“再提升,再教育”,知识更新赶不上当代大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速度,在课堂讲授时容易出现“恐惧心理”。
2.人际关系面临失衡。由于所处职业环境的特殊性,教师主要的社交群体为学生、同事及领导,相比于其他职业群体,社交范围受限,部分教师因自身性格内向或社交时保持矜持,个人社交范围更加受到限制,“社恐”状态以及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将加重。当面对一些现实的社会问题时,此部分教师容易陷入被动局面,并且化解这种困境短期内较难实现。
3.价值取向日趋走低。受一些因素影响,为尽可能避免犯错,高校教师易出现少作为或不作为的现象。在科研及教学模式上缺乏持续的创新,对于难以管教的学生也采取完全“放养”的状态。部分教师缺乏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周而复始必将走向职业倦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