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徐晶晶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7期
[摘 要] 大学生的外语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在形成外语学习经验时,大学生顺利完成外语学习任务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西方学者认为,它等同于自由主义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但是我国学者却对其有完全不同的解释,认为其包含了学习外语知识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按照新文科理念探讨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起源及其理论依据,强调在高校培养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指出培养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对于高质量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文科理念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 键 词] 自主学习能力;高校外语教学;理论依据;现实挑战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7-0169-04
学习是因经验获得而引起的心理上和行为上发生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本质是经验的形成,标志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在新文科理念中表达为以学生为中心高质量发展,强调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习者的自主性已被广泛研究,并仍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讨论。例如,霍莱茨将自主学习定义为“负责学习的能力”。利特尔伍德总结了自主学习的两个核心特征:学习者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并为课后继续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应该将自己的权利转移给学生,以培养自主学习。埃施澄清了自主学习即没有教师就无法学习,或者无法一劳永逸。在这些激烈的讨论中,有各种各样关于推广自主学习的声音。对批评者来说,自主性是一个理想主义目标,它的倡导偏离了语言教学的本质;对支持者来说,自主学习不仅是有效学习语言的前提,也是终身学习的必要技能。
在高等教育中推广自主学习是必要的,原因如下:从个人角度来看,自己做决定而不是听从别人的命令是一项个人权利;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学生积极地掌控自己的学习时,他们可以学得更好;从经济角度来看,社会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每个人都有责任掌控自己的生活。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自主学习在我国英语教学中逐渐发展并被广泛接受。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试图回答如下问题:为什么应该在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新文科视域下大学生外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
2020年11月3日,我国在山东大学发布了新时代新文科建设重要引领性文件《新文科建设宣言》,为新时代我国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指明了道路。其核心要义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形成民族文化的主阵地。同时提出了新文科建设“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的三个原则。如何在大学生外语学习中实现自主性学习成为外语学科贯彻新文科理念的重要措施。新文科理念中,以学生为中心、结构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就是要实现大学生自主学习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文科视域下大学生外语学习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外语学习任务是大学生公共外语、大学生专业外语和大学生学术外语。大学生公共外语是大学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和初中英语、高中英语联系紧密的外语知识和外语技能,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形成的外语教学体系。它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是综合性的,需在听、说、读、写、译方面达到相应的标准;大学生专业外语是大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有些大学定性为选修课程,是经过基础英语学习后,和本专业相关的语言学习,主要侧重于专业的阅读理解、翻译、听说和写作;大学生学术英语虽是按照选修课的性质设置,但它是大学生外语教学的高阶要求,既是外语学习,又是专业学习,学习要求是无障碍阅读本专业外语文献,翻译本专业的外语文献,写作本专业外语论文,具备一定的学术交流能力,为本专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要完成大学生外语学习任务,必须探讨大学生外语学习能力。
大学生外语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处理外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对大学生而言,外语学习能力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自主性特征,也就是说,大学生要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要求,建立自己学习外语知识的体系,自立、自为、自律地获取外语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习外语的综合能力。外在表现为大学生学习外语时强烈的求知欲、外语学习兴趣、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科学的外语学习方法、遇到外语学习困难时良好的意志和学习品质等心理特征。通过外语自主学习,大学生学会探索外语知识,掌握不同类型外语课程的要求,形成外语学习能力,同时,伴随着良好的学习品质。“自主”最初是一个用于政治领域的术语,在古希腊语中代表权力和控制。自主由两部分组成:“autos”表示“自我”,而“nomos”表示“规则或法律”,这意味着古希腊不受外界干涉的自主能力,而“学习自主性”一般意义上是指学习者“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在这个定义中,“能力”是指学生有潜力做的事情,而不是形成的学习习惯;“控制学习的能力”不仅指控制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还需要监控学习过程与个人学习目标之间的联系。自主学习者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并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西方概念,学习者自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不加批判地引入中国。自主学习的各个方面应与特定学习环境中不同个体的特征相匹配。自主学习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
自主学习概念引入我国后,在中国学术界引起了热烈讨论。我国学生渴望并需要这种自主能力,同时教育部承认自主学习能力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自主学习最早是从西方引入的一个概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一个基本要素。虽然自主学习是一个借来的概念,但它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不仅强调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也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做好了准备。陶行知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首次将自主学习引入我国。他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通过组建学生会来管理自己的学习。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加强自学、实践民主、发展道德、提高自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