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纪婕 刘扬 张蓉蓉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8期
[摘 要]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导向,以建筑室内设计为例,通过总结课程标准的特点和制定原则,提出了课程标准建设的思路和要点。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为例,剖析了高职学生现状,提出了专业课程标准建设路径以及该专业标准建设的特色之处,并结合3D打印课程展示课程标准的主要特色,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标准建设提供了思路,分享了研究成果。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程标准;建筑室内设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3)08-0001-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未来。2021年4月,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所谓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既是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又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
深化产教融合需要各方多措并举,包括政府、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各类企业以及各级院校。其中职业院校是众多主体中的重要角色,通过职业院校的主体作用,可以协同各方逐步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理实结合的合作育人机制。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经过近4年的校企合作,开展深入的企业课堂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数据和案例,进行了深入的教学研究和课程分析。2021—2022年,根据教育部课程标准建设要求,全面开展了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基础上的课程标准更新研究,以原有的企业课堂为切入点,融合最新职业教育理念和行业企业需求,对标室内设计师工作岗位,以职业标准和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全面升级和更新了原有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课程标准。
一、产教融合指导下课程标准的特点
(一)同频共振
为产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以智能建造为例,建筑产业的技术变革已经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以及技术和人员素质的高质量发展。建筑产业发展摒弃了传统粗放的“制造链”,逐步聚焦到智能数字的“价值链”;在业态发展上,由传统大而全的“分段式”发展向“全链式”转变,形成“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行业协同共生;在产业变革的布局上,将由追求规模增量,向更加注重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协调发展方向调整。职业教育只有与新的产业变革体系同频共振,才能向高水平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校企应当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共同投入专业资源,共同开展专业规划,共同开发建设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实施和实习实训,实现教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同频共振。
(二)实用共赢
产教融合强调对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体现在课程标准中,应当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为目标,以职业技能标准为行业标准。以“课证共生共长”模式为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共同培养人才过程中,探索出该模式,即把行业企业的标准转化成职业院校课程标准,根据标准培养出的人才又服务于企业。按照这种模式,校企双方打造了一批“走出去”的国际课程标准,共同成长中也实现了合作共赢。因此,保证课程标准的实用性,需要追踪企业标准变化,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不断把企业新标准引入课程教学中,优化专业培养目标。同时按新标准培养人才输送到产业大军中,反过来又可以推动行业企业发展,突出课程标准的实用性。
(三)学训一体
高职教育的关键词是“职”,这既不同于中职教育,又应区别于本科教育。中职教育的核心能力无须尖端突出,只需要掌握岗位典型技能即可;本科教育的能力更倾向于理论研究和科技研发。如何准确传递给高职学生傍身之技,需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教育,破解产教融合在实践和实训方面的难题。一些成熟的高职院校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创新运行机制,形成了“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链条模式,从中提炼出的课程应当以“链条”发展需求,制定教学目标,形成学习情景案例,实现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的实践性较强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动态调整
产业发展变革是持续不断的,新技术和新工艺也在快速更迭,根据课程标准开展的日常教学,应当帮助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并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探索欲望。因此课程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技术的更新动态调整,这也是保证课程标准准确对接岗位的重要手段。一般课程标准可以在实施两年后进行全面调整,这样既保证了课程内容的相对稳定,又防止学生进入岗位后发现知识已经落后的尴尬局面。
二、产教融合对课程标准制定原则的要求
(一)多主体发挥合力,将课程标准内嵌于产业
以往的课程标准从研究到制定,再到实施,基本都是校内教师个人控制,没有企业研讨,也没有多方参与的深入调研,造成课程标准带有强烈的教师个人特点,不可避免其经验的局限和专业的片面。基于产教融合机制下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是一个涉及行业产业、职业院校和教育行政管理的系统性工程,其建设团队人员构成及人员素质能力对标准的建设及开发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成员应由多个企业的技术骨干、多所中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和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开发专家组成[1]。要强调行业、企业和社会权威人士以及校内教师团队的多方育人作用,突出校企合作功能,强化行业指导,实施多方评价指标。多元主体合力作用制定的课程标准[2],应当顺理成章地内嵌于产业链中,与产业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