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蒋媛媛 吴翔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8期
[摘 要] 通过QC小组活动在高职中药制药技术实训教学改革中的探索,发现QC小组活动能调动实训课中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人人参与实训,提高实训的教学效果;能帮助学生的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相互转化;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对接企业岗位的满意度;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推动制药行业质量意识的建设。
[关 键 词] QC小组活动;中药制药技术;实训教学;质量意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8-0145-04
一、引言
《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质量为先的理念,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1]。苗圩[2]在《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中指出,要加强人才保障,人才保障是加强培育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要进一步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推动部分本科院校向职业技术学校转型,改革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示范,培育一支数量众多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2018年,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评估指南(暂行)》中的“评估指标”中的定量、定性指标,都强调人才的重要性。
QC小组也称质量管理小组(Quality Control Circle),是由生产、服务及管理等工作岗位的员工自愿结合,围绕组织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改善环境、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运用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团队[3]。最早的QC小组来自日本。20世纪60年代,日本企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一些企业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提出质量管理概念。随着日本产品及工厂拓展到世界各地,质量管理小组的概念也拓展到日本以外区域。各地对质量管理的名称标记不一样,在中国、日本称为“QC小组”,在新加坡称为“品管圈”,不论是用什么名称,其代表的意义是一样的,都表达着对质量的重视以及从事质量改善工作的团队合作形式。从中国在1978年9月诞生了第一个QC小组算起,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历史,QC小组涉及的行业方方面面,成果斐然,为企业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效益。1980—2007年,中国成立了2695千万个QC小组,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为5357亿元人民币。由于QC小组活动和企业经济效益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企业非常愿意支持员工参与QC小组活动。
QC是一种持续改善质量的理念、手段、技术、管理集合,是为了解决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其理念是持续的质量改善。QC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现,大部分是通过员工自发组织小组、团队一起解决问题,换句话说,QC小组是落实QC理念的临时组织机构,该组织具有目标明确、知识共享、持续学习、合作共赢等特点,属于高效率的小组活动形式。然而在注册的QC小组当中,绝大部分是企业、事业单位,大专院校自发组织的QC小组鲜为人知,各高職院校的教学课程体系里也很少涉及QC小组的内容。
二、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中加入QC小组活动的意义
(一)科教兴国、强国战略的需要
21世纪,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的产品不是廉价产品,而是高质量产品。中国要强国,必须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持续提高质量。提高质量需要企业重视质量,更重要的是在大专院校的课程当中植入QC小组课程,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在课堂中教授一些QC小组的理念、技术、手段等,让学生在大学校园内开始接触该内容,为学生进入社会实践做准备。职业教育对推进质量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度融合有重要作用,应坚持协同育人,保障技术技能人才供给;坚持德技并修,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素质;坚持因材施教,形成人人皆可成才的局面。通过促进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侧与供给侧制度协同,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推行“专业教育+质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开发各环节有效衔接等路径,采取提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创新和生源开发质量的策略,更好地服务质量强国战略[4]。
(二)帮助学生的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相互转化
我们发现,从学习到实践,存在“学习-实践鸿沟(Learning-Practice Gulf,简称LPG)”。LPG是个体从学习到实践过程的一个空缺。由于学业任务被教师、教材限定了具体的属性,拥有具体的答案,并且和现实生活相脱节,导致学生只能在限定的假想空间答题,没有时间属性,即使做错了,也可以重新推演,可以重复答题。然而现实的实践任务有许多生态化的信息,并且加入了时间轴,时间是不可逆的进展,这必然导致实践任务在开始就无法重新推演。因此,学业任务是非生态的、假设性任务,以满足学业答案为终点;而实践任务是生态化的、时间不可逆的,经常以完成具体任务为终点。根据斯滕伯格关于实践智力的研究,区分学习任务和实践任务有七方面的差异[5](见表1)。
从学业任务和实践任务的比较中可以看到,个体如果能够完成学业任务,就可以在学习考试中获得高分;个体如果能够完成实践任务,就可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斯滕伯格认为,个体完成实践任务,需要良好的实践智力。
斯滕伯格及其同事们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内隐知识是实践性知识、常识、生活技巧、程序性的和行为导向的知识,包括三个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对应于传统知识获得的条件、它的结构性代表及其使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