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高职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策略分析

2023-08-04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周斌顺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8期

  [摘           要]  为满足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现阶段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不再拘泥于死板的知识传授教育,而是以学生的认知与理解为中心,采用更灵活的思维启发模式,顺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依照实际需求采用多种元素、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障学生在全面接受课堂知识的同时,提升其逻辑思维以及综合素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对新时期背景下优化与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策略的意义进行探析,而后结合高职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整理,以期有效优化教学效果,升华育人质量,创新与改革教学策略,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灵感。
  [关    鍵   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启发性教育;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8-0153-04
   新时期背景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需要坚持“以生为本”,有针对性地解决既往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模式僵化以及学生参与性不强等问题。做到“以问题为导向”,活化学生的学习思维,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以此提升教学质量。贯彻“以创新为发展”的原则,结合新时期背景下的教学需求制订更完整的授课体系以及教学指导目标,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单一平面教学转向全方位渗透化教学。保障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可以主动反思与创造。进一步优化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自觉性,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建更专业、完备的新型教师团队。
   一、优化、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策略的意义
   (一)增强教学实效性,满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在需求
   高职院校近现代史纲要的理论教学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以学生技术水平为先的教学理念,该课程更重视对学生思维认知、逻辑能力以及道德水平的关注,是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水平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帮助大学生学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知识的主要阵地。在新时期背景下,优化与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策略,不仅有益于提升本课程自身的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对学生其余所学专业课程产生一定的帮助效果,通过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启迪与教育,帮助其更好地面对高职阶段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实际授课过程中,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不仅需要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与讲解,还要培养学生客观看待历史事件、独立思考与解决历史问题、基于历史因素反思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民族信仰。优化与创新教学策略的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活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强化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综合素养[1]。并以此作为学生发展的起点,引导学生遗忘既往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使他们具备更主观的学习意识以及思维认知,更具创新性的教学策略,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探讨并解决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其基本能力,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成理想的教学目标[2]。
   (二)活化教学氛围,提升学生思维意识与创造力
   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一些教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中会本能地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由教师完全掌握课堂教学的流程与节奏,学生在此过程中只能呆板地听讲、被动地接受知识。此举非但无法保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对本课程产生厌烦、抵触的心理,教学效果差强人意。相较于高职院校其他专业课程而言,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理论性与系统性更强,并且大多数教学课程缺乏实践活动设计,教学内容较为枯燥,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与感染力[3]。学生无法对相关教学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即使其能够全面背诵与记忆书本上的知识元素,却也无法真正领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优化与创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广大教师转换教学思维,引导教师主动与学生进行学术性的交流与讨论,建立更和睦的师生关系。此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鼓励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历史元素等进行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同时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学生知识水平不均衡、无法深度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国际现代史纲要的部分知识点在文科学生的高中阶段已经有所涉猎,但对于理科生而言,其对这部分历史的认知较为浅显,无法赶上教学以及文科生的学习节奏。同时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普及性知识讲解也很难满足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知识结构差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存在教学活动方式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一些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课堂教学都会采用平铺直叙式的知识讲解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或是沉闷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兴趣;或是过于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除此之外,一些教师确实具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互动类教学活动的意识,但受到教学场地、教学风格、教学时间的限制,也只能开展如演讲、PPT讲解、分组讨论等模式化的教学活动,无法调动学生的参与互动兴趣,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并无积极影响[4]。
   三、高职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策略探析
相关文章:
  • 1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现状及实
  • 2 数字经济新时代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
  • 3 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框架的文献综述
  • 4 基于系统性文献综述的国内分层教学评价现状研究
  • 5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初探
  • 6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第二课堂改革与实践模
  • 7 “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路径研究
  • 8 “职教”与“科创”互联互动研究
  • 9 “三全育人”视域下广西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文化育人
  • 10 “能源情怀”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育人过程的思考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