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家庭”三方联动下大学生帮扶困境儿童路径研究

2023-08-09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肖若帆 曾丹萍 马伟民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0期

  [摘           要]  为探索高校大学生帮扶困境儿童有效路径,给予困境儿童更实质、有效且可持续的教育及心理帮扶,以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义教筑梦联盟”工作室对困境儿童帮扶实践为案例,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究“高校—社区—家庭”三者联动实践机制以及“艺术+”课程设置在此案例中的作用和启发,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帮扶团队探索能长期满足困境儿童教育和心理深层次需求的路径方法,以及为帮扶困境儿童的多方平台提供可借鉴的有效案例。
  [关    键   词]  马斯洛需求层次;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0-0021-04
   一、引言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为困境儿童营造安全无虞、生活无忧、充满关爱、健康发展的成长环境,是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做好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关系儿童切身利益和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安居乐业、和谐幸福,关系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困境儿童在社会上属于弱势群体,这类儿童因家庭、身体残疾、贫困等原因致困,内心往往更加脆弱和敏感,在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厌学情绪,他们不易向他人吐露心声,别人难以走进其内心,并且在自我认同和人际交往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常常较为缺乏自信心。关爱困境儿童,除了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所需,还需要有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帮扶和支持。大学生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支有生力量,以大学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兼具年轻化和专业性。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志愿队伍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以高校力量、高校资源帮扶困境儿童具有现实意义,使高校、社区、家庭三方相结合,为困境儿童撑起一道保护屏障。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视角下困境儿童帮扶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简介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从人类动机的角度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见图1),该理论强调人的动机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人在每一个时期,都会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求则处于从属地位。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需求是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得到满足的。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视角下困境儿童帮扶原因
   1.爱与归属感需要
   困境儿童家庭经济生活比较困难,主要依靠领政府最低生活补贴维持生活。而且部分困境儿童父母婚姻关系不好,或一方死亡、失踪等,父母不能提供学习所需要的费用支持,导致困境儿童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辍学现象时有发生[1]。困境儿童在现实生活中长期缺乏爱的满足,极易产生焦虑、孤独、郁闷和意志力薄弱等负面情绪。并且由于监护人外出务工,困境儿童缺乏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在缺少家庭关爱的环境下长大。对于困境儿童来说,他们更需要父母的关心、照顾以及与外界的沟通。
   2.尊重需求和社交需求
   由于困境儿童的特殊原因(如自身存在缺陷、自闭等),他们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或多或少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歧视和压力,这对他们的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入有较大的阻碍和影响[1]。从本质上来讲,困境儿童也需要得到社会的尊重,其自信、自尊、自爱品质的培育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也需要被积极引导,学会表达自我,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在大学生与困境儿童互动的过程中,让儿童更容易体会到与人沟通交往的乐趣,培养他们具有乐观、开朗的心态,提升自信,克服自卑。同时,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困境儿童的思维和创造力,经常组织艺术活动可以提升困境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敏感度,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发现美的能力和增强对外界的欣赏力,打开封闭的内心,使其逐步学习与外界沟通、交流。
   3.自我实现需求
   通过调查访谈发现,大多数困境儿童自身有许多艺术兴趣,也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和认可,实现自身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困境儿童的内在呼声得不到身边人的耐心倾听和积极反馈,因而对外界也充满了抵触情绪。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视角下困境儿童帮扶模式(见图2)
   1.注重倾听,耐心引导,增强互动
   保障大学生志愿队伍与社区合作帮扶困境儿童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是与困境儿童家庭建立良好的关系,深入了解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以温暖的语言与具体行动为其排忧解难。鉴于困境儿童的特殊性,在深入探访了解过程中,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用心倾听,以同理心和真心给予困境儿童家庭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耐心倾听与正确引导困境儿童,加强与儿童及其家长的沟通、交流,用爱心和责任心带给他们温暖与陪伴。志愿者开展许多小活动与孩子们互动,如利用书信等方式,使孩子们打开心扉,与志愿者沟通。
   2.运用“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社工”服务模式开展实效性服务
   通过“高校—社区—家庭”三者有效联动,依托高校大學生志愿者团队的可持续运营,形成校社联动机制,社区工作是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与困境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提供困境儿童家庭的帮扶需求以及场地支持,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创新实践提供资源,提供个性化和实效性服务。
   3.满足兴趣教育需求,开展“艺术+”特色课程
   依托高校的特色课程优势,针对儿童本身的状况和兴趣爱好,制定特色课程。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教孩子们艺术类课程,如声乐、书法、绘画等,以艺术滋润孩子们的心灵,通过兴趣教学和心理关怀,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以及乐观向上的心态。
相关文章:
  • 1 高校考试信息化改革
  • 2 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3 单元主题下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堂表现性评估任务的设计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 6 机会识别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影子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 8 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
  • 9 思政工作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分享
  • 10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