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向正群 喻海为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0期
[摘 要] “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育教学模式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基于自身的内涵、特点与优势,很适合运用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在具体运用中,可从情境创设、问题创建、教学组织三个方面展开教学。
[关 键 词] “问题导向”;“问题链”;教学研究;高校思政课
[中圖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0-0025-0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高校思政课教师针对学生与学科实际,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思政课提质增效的关键。“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以下简称“原理”课)自身特点,其非常适合采用该模式教学。
一、“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的内涵、特点及优势
(一)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贯穿新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时,提到“六个坚持”,其中之一就是“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导向”不仅是贯穿新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好方法、好模式。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从知识点之间内在的思想体系和逻辑关系出发,将课程重要概念、重点、难点等设置成一系列问题,问题之间形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关系,即“问题链”,然后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为核心,促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向主动的“我要学”转变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二是问题的提出,三是问题的解决。
(二)特点
“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精准高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正确处理教材、教学与教法的关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上下功夫,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在处理教材、教学、教法的关系上,一直存在两种极端,要么完全离不开课本,将上课内容完全限制在课本文字上,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要么完全脱离课本,教师讲得激情澎湃,学生听得一脸茫然。这都是不能正确处理教材、教学、教法的体现。“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育教学方法就是能做到多方兼顾的好方法、好模式。它紧扣教材,面对教学,兼顾学生关切,在三者之间找到结合点,同时也兼顾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经过多方整合,构建综合立体的教育教学模式,为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到内容供给与问题解答的精准、高效。
同时,“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育教学模式直面问题、聚焦困惑、回应关切,对教师和学生有极高的要求。从施教者来说,要求教师素质高。思政课教师在学识、信仰、理论功底方面,要渊博、坚定、深厚,并能做到“六个要”与“八个相统一”;从受教者来说,要求学生积极主动、长于思考。学生要更新观念,发挥学习主动性,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并善于思考问题。如此,才能聚焦矛盾、直面问题。
(三)优势
“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模式有以下优势。
1.有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印象是说教、灌输。之所以有这种印象,和思政课教师不无关系。学生心目中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学科体系完整、知识水平较高、理论储备丰厚、话语体系齐备,无论是理论素养与学识功底,还是人格魅力与精神品质,都远高于常人。而事实上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是背景多元、日常性事务多且多为兼职。教学上靠从前已有知识积累和偶尔一点零碎的知识汲取,很多年没有什么大的提升,能讲出来已经是不错了,谈不上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创新发展,更别说关注学生兴趣、提高课堂质量了。期待和现实之间差距如此巨大,自然给学生的直观感受很不好。
而“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对思政课教师的高要求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它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极高的知识储备、理论功底与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一种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才能实施的教育教学模式。不管是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还是答案的呈现,都需要教师全程参与。课上问题探讨中,在时间的长短、讨论程度的深浅、讨论范围的大小、结论的呈现、课本内容的阅读、重难点的释疑解惑等方面,也完全由教师把控,教师随时可以以一个启示与追问开始,也随时可以以一个难点与重点结束。这样不可或缺的参与度需要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课堂主导作用才能完成。而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会给其带来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同时也会收获来自学生的尊重与爱戴。
2.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调查显示,高校学生对说教、灌输、“填鸭式”教学是反感与抵触的。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应付、逃课等;反映在课堂上,就是广受诟病的思政课堂“三率”(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低。
而“问题导向”与“问题链”式教学的思政课堂,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传统思政教学多是单向的、被动的,而不是双向的、主动的。学生在课堂上找不到参与点与存在感。要想改变,就要把学生从“参与和存在”之外拉入“参与和存在”之内,把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思政课教师以问题引导与启发学生,面对问题,学生自然试图解答。“参与点”由此而来,学生也能找到“存在感”,进而有了分析问题、给出答案的“成就感”与“幸福感”。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有的感受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当然会由之前的“被动”转为“主动”,其主体地位得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