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2023-08-13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黄红日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0期

  [摘           要]  新时期美育肩负着推动个体、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美育是铸魂育人工作的一部分,其既能推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然而,现阶段部分高校的美育还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求,亟待做出调整优化。首先分析了高校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对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其次基于美育的现状,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构建美育课程体系的实践策略。
  [关    键   词]  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课程;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0-0105-04
   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感教育与心灵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知识面的拓宽,审美需求与审美意识也随之提升,而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进而发现美、创造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成为美育的热点问题。然而,部分高校由于对美育缺乏系统全面的认知,美育的师资力量不足,导致产生的美育效果并不理想,影响到美育目标的实现。为此,高校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针对性处理问题。
   一、高校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对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
   (一)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美育不仅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还能够帮助人们养成高尚、纯洁的品行,促使个体在超越人我之见的基础上,逐渐消除自私、自利之心,实现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情感支配实践、行为源自情感,当道德行为上升为人的需求或者信仰之后,那么自然会驱动人的行为实践,并且长期坚持,使自己的道德信仰长久稳固。高校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全面落实美育,目的是要开发学生情感,借助生活中美的事物、情感、形象去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顺利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1]。以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为例,教师可以借助此音乐作品鉴赏的过程,为学生详细讲述贝多芬多舛的命运,以及在身体、心灵接连遭受伤害后依旧没有屈服命运,而是勇敢地为自己的梦想与幸福而前进。通过此种鉴赏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鉴赏技巧,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學生树立理想、坚定信念,为实现目标而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二)塑造健全人格
   区别于其他教育,美育的本质特征是以艺术教育为核心,以熏陶学生精神、情感为抓手,通常采用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唤醒学生发展的内在力量,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塑造其健全人格[2]。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道:“美感教育的作用在于怡养性情,可以帮助我们完善道德基础。”美育就是如此,以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为载体,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其审美趣味与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三)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最近几年对于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在社会中形成了创新创业热潮,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成为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核心素养。按照生物学相关理论,人的左脑功能为抽象思维,主要负责语言、记忆、逻辑推理,右脑功能则为形象思维,负责图像、想象力等[3]。我国教育尤为重视智力培养,导致很多学生虽然专业理论能力较强,但是想象力、创新力、创造力不足,学校构建美育课程体系的目的就是发挥艺术教育开发右脑的功能,加强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美育的现状分析
   (一)美育重视度不足
   近几年,教育部门在各个层面上均提出重视美育、发展美育的要求,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显著成果,但是相比其他阶段的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对于美育的实施、普及进度却相对滞后[4]。在全国高校美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曾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问题,即美育的育人功能尚未得到普遍的关注,由于美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难以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要求,尤其是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在美育现代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对美育重要性认识不统一、缺少统一规划等,高等教育中的美育工作仍然是薄弱环节。
   (二)美术课程设置不完善
   高校在进行美育课程体系构建时,很多学者及专业教师对于美育的地位、定位一直存在争议,部分学者将美育划入道德教育的范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常是由智育直接替代美育,此种现象导致学校的美育环节语法薄弱,无法同德、智、体、劳形成强有力的育人合力[5]。此外,随着社会转型发展、知识体系的愈发丰富,高校美育课程仍存在一些不足,目前,我国大学教学评价体系中,美育在评价中所占比重较低,实践中缺少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成效,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智能化的发展,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由于在美育课程多样化整合建设方面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学科综合、学科互渗化等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学生审美素养不高
   部分高校由于美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薄弱,这就造成学生在接受美育的过程中,审美上难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不能全面地发现美、创造美。在当代大学生中,一些人的审美观念、心理状态和价值观念都与他们储备的专业知识不符合,一些大学生热衷于各种等级考试、资格考试,而忽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美学修养。高校若要彻底突破美育的困境、局限,必须抓住问题的根源,高度重视美育的育人功能,加大对美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力度,将美育实践落到实处,以此来为美育课程改革注入生机活力。
相关文章:
  • 1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现状及实
  • 2 数字经济新时代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
  • 3 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框架的文献综述
  • 4 基于系统性文献综述的国内分层教学评价现状研究
  • 5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初探
  • 6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第二课堂改革与实践模
  • 7 “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路径研究
  • 8 “职教”与“科创”互联互动研究
  • 9 “三全育人”视域下广西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文化育人
  • 10 “能源情怀”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育人过程的思考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