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包俏俏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0期
[摘 要] 主要梳理了我国基础德语教育从洋务运动时期到21世纪初的发展概况,从学校类型、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方面系统呈现我国基础德语教育近150年间的发展变迁。
[关 键 词] 中学德语;德语教育史;PASCH;德语高考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0-0133-04
一、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非通用语种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除高校外,越来越多的中小学也开展了非通用语种的教学。然而,与英语相比,德语等小语种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开展规模小、学生人数少,因此,对广大学生和家长来说相对陌生。然而,德语在我国并不是一门新兴学科,德语教育最早可追溯到晚清时期的各类洋务学堂,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本文将我国的基础德语教育分为清末时期、“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2000)及21世纪初四个阶段,分别从学校类型、招生规模、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方面系统梳理我国基础德语教育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变迁,以更好地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更有力地推动我国新时代外语人才的培养。
二、清末时期的基础德语教育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为了在与外国政府谈判中最大程度维护本国利益,清政府急需精通外國语言的外交和翻译人才,于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外国语学堂应运而生。由于晚清政府在军事、工业技术方面均以德国为榜样,且与德国的军事贸易往来密切,因此不少在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新式学堂都开设了德语课程。这些新式学堂根据教学重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以培养外交及翻译人才为目标的方言学堂(外国语学校),如京师同文馆、湖北自强学堂、东山精舍等。京师同文馆是我国官方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外国语学堂,早在1871年就开设了德文馆。根据其1876年颁布的八年课程计划,学校的外语教学循序渐进,日常教学围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展开。课上除使用外国原版教科书,还会将总理衙门的外交公文作为课堂补充教材和考题,用于培养和考察学生的翻译能力。德文馆的外语教学主要由外籍教习承担,他们大多是供职于海关衙门的职员,德语虽为母语,但并未受过专业的教学培训,馆内的中国教师则只能担任副教习。
从德文馆成立到1900年同文馆停办的近三十年间,教学成果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招生规模一直未达到既定目标,在馆德语学生人数基本维持在10~15人;另一方面学生水平不高,毕业生中熟练掌握德语的寥寥无几。尽管如此,京师同文馆开启了我国官方开展德语教育的先河,同时也为其他外国语学堂的课程设置提供了范本。
第二类为以模仿德制培养军事力量为目标的武备学堂,如北洋武备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江南陆师学堂、旅顺口鱼雷学堂、直隶武备学堂等。为了增强自身的军事实力,清政府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效仿西方练兵。洋务派提出“效法欧洲陆军最强盛之德国,采用德国行军新法,学习德国军事知识,操练均依德国制式”,因此,在以培养陆军军事人才为目标的武备学堂,普遍聘请了德籍教官进行授课,并专门开设了德语课程。由于武备学堂的学制较短,通常为2~3年,德语并不是军事学堂的教学重点,加之课堂上及军事训练中均配备了中国教习协助翻译,所以大部分武备学堂虽然开设了德语课程,但实际上对学生的德语水平并没有提出太高的要求。
第三类为以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的实业学堂,如天津武备学堂附属铁路学堂、南京矿务铁路学堂和江南储材学堂等。随着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出现了一批既重视外语教学,又重视技术实业的学堂。其中1896年创办的江南储才学堂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创始人张之洞认为要想掌握西方先进技术的精髓,就必须先精通其语言。学校共设英、法、德、日四门外语,每门外语各招30名年龄在13~15岁的学生。其教学内容体现了“中西并重、经世济用”之特色,设“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四门,其中有志于从事法律和农政相关工作的学生,应当将德语或法语作为第一外语。在教学内容上,中文和外语科目“中四西六为断”,每天上午为外语学习时间,下午则安排学习中文及其他科目。然而,在清末动荡的政治环境下,实业学堂几经波折,最终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但是它在推动中国早期教育的现代化以及外语教育方面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直到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教育改革后,我国学制才有了初、中和高等教育的明确划分,但是鉴于当时各类新式学堂招收的学生年龄层级基本上为十几岁的青少年,我们仍然可以认为,我国政府为办学主体的基础德语教育可以追溯到清末时期。总体来说,清末德语教育的发展主要受德国强大的军事、工业力量的影响,自上而下从政府层面兴办新式学堂,积极培养外语、军事及技术等领域的人才。然而这些学校普遍面临招生规模小、德语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门教材等问题,教学效果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
此外,从19世纪中叶开始,德国政府和教会组织试图通过兴办学校,扩大其语言和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在中国创办的中小学已多达160多所,主要分布在其租借地胶州湾一带,以及北京、上海、天津、汉口、广州等枢纽城市。但是随着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落败,以及20世纪20年代“中华民国”政府逐步收回教育主权,绝大部分德华学校和教会学校或关停、或被“中华民国”政府接管。只有青岛礼贤中学和同济医工学堂等少数教学质量优异、社会反响不错的学校得以继续办学,但是其德语特色被淡化,德语课时逐渐被英语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