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媛 骆璇 叶家瑄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0期
[摘 要]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相关课程较少,并存在课程内容与实际企业文化人才需求不对应等问题。基于企业文化人才胜任力模型,对接岗位需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教师自身提升四个方面对企业文化课程进行改革,提升了教学成效,为未来企业文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供支撑。
[关 键 词] 企业文化;胜任力模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0-0153-04
企业文化对内代表了一系列约束员工行为、价值观的软制度,对外代表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公众形象等[1]。根据资源基础理论[2],作为一种难以被复制的资源,企业文化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均表明,企业文化可以显著提高组织绩效、组织创新,增强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等[1]。近年来,我国大量企业纷纷“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或在其他国家开设子公司。华为、小米等企业的成功案例表明企业文化在指引国际化企业如何跨文化管理员工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随着业界对企业文化的重视[1],企业文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上升。近年来,已有公司进行组织机构改革,设置了专门的企业文化部门,并由其高层管理者直接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宣传事宜。但目前在本科阶段开设企业文化课程的高校还较少,部分高校仅在硕士阶段或者MBA课程体系中设有企业文化课程。调研结果显示,现有与企业文化人才培养相关的课程主要存在于网络教学平台,但存在资源不足、课程内容单一、目标群体与本科在读学生不匹配等问题。该研究将基于目前企业文化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痛点,以企业文化人才胜任力模型为出发点,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与教师四个方面,就企业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旨在为企业文化人才的培养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
一、企业文化人才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由McClelland(1998)提出[3],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与关注。近年来,与胜任力模型有关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某一行业内专业人才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例如冯奇等在2022年以建设科技强国为背景[4],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科技管理人员胜任力模型开展了研究。另有研究则关注于影响胜任力的作用机制,例如张金兰等在2019年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项目管理职业资格认证对项目管理从业人员胜任力的显著作用[5]。但现有研究对于如何将胜任力模型应用于未来从业者的培养,尤其是如何基于胜任力模型提出的人才特质要求对传统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提升产教融合成效,培养更符合外部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还需更进一步探讨与挖掘。
胜任力代表了可以将某一岗位的优异胜任者与普通就业者进行区分的个人特质[3][4]。根据McClelland博士的研究,胜任力模型由两个维度组成。第一个维度为与相应岗位匹配,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在一定时间内获取或改善的基本胜任该岗位的个人特征,例如专业知识、技能等。第二个维度的个人特质被学者们称为鉴别胜任力[4]。与第一维度的基本胜任力相比,鉴别胜任力属于更深层次的个人特质,需要通过长期个人发展习得且较难以进行改变,如动机、态度等[4]。因此,具备鉴别胜任力的优秀从业者也可较为明显地将个人与普通从业者进行区分。
目前,关于企业文化人才的胜任力模型的相关实证研究还较少,对于企业文化人才所需的胜任力特质学术界还暂无定论。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等时代背景也对企业文化人才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由于所依托院校设立于珠海市,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深圳等地也是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地。因此,本研究聚焦于粵港澳大湾区当地企业对企业文化人才的实际需求。本研究选取了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以及佛山合计146家企业发布在51job网络招聘平台的企业文化岗位招聘启事。所取样企业所有制包括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外资企业与合资企业,行业包括制造业、传媒业、信息技术等,以此提高调研结果的普遍性与适用性。对企业所发布招聘启事中与人才资质等方面相关的岗位职责、任职要求进行梳理后,形成了企业文化人才胜任力模型,如图1所示。
根据企业文化人才胜任力模型(图1),首先,在个人能力即基本胜任特征方面,企业文化人才需要具备企业文化建设能力,包括对企业文化的内涵与意义有精准的认知,熟练掌握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技巧与方法,具备细化与落实企业文化的能力和较强的宣传工作能力。由于网络技术对文化传播变得至关重要,因此,企业文化人才还需要熟悉公众号、网站、内刊、视频号的创建和维护,同时擅长办公软件、PS等影音编辑软件和摄影。在理论知识方面,企业文化人才需具备汉语言文学、传播学、公共关系、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同时,企业文化这一工作岗位对人才在职业素养即胜任特征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成为优异的企业文化工作者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爱党、爱国,拥护党的领导,思想品德端正,职业道德良好,具有突出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热爱企业文化宣传工作。企业文化人才还需具备杰出的沟通与协调组织能力,积极乐观,韧性与创新精神突出。
二、现有企业文化课程体系
图1所示的企业文化人才胜任力模型表示,企业文化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基础的企业文化知识,如了解企业文化四要素,还必须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备跨学科知识,拥有爱党、爱国情操,正确的“三观”和创新精神。但是,目前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开设的企业文化课程较少。课程在内容设置上还有以下方面亟待提高:第一,课程知识较为孤立,缺乏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联系,难以较为全面、多维度地帮助学生理解企业文化的构成。第二,课程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主要为理论加案例的模式,案例较为陈旧,多为传统企业文化宣传模式,与目前新媒体宣传存在差异。第三,课程内容存在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分离的痛点,较难通过课程培养企业文化人才所需的职业素养。第四,课程设计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聚焦于企业文化的设计,缺乏帮助学生树立落实企业文化能力的实践环节。第五,现有企业文化课程的考核以传统的期末“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并未与实际的企业文化建设动态过程相结合,难以精确、量化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目前企业文化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与实际岗位需求的匹配度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