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英语专业“中国文化外宣”课程思政“课程链”建设

2023-08-16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李哲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3期

  [摘           要]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化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和误解就需要培养高层次的外宣翻译人才。结合英语专业课程特色,探索如何建设“中国文化外宣”课程思政“课程链”。以“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思政主题为线,联通相关课程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和创新创业项目形成课程思政教育产出,从而培养熟悉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兼具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外宣翻译人才。
  [关    键   词]  “中国文化外宣”;课程思政“课程链”;翻译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3-0049-04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在经济合作、全球治理等多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多元化的交流与合作。在这样的趋势下,英语专业急需培养出符合需求的高层次外宣翻译人才。高层次外宣翻译人才不仅要掌握熟练的翻译技巧,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熟悉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兼具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具备讲好中国故事,正确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翻译能力。培养这样的高层次翻译人才,需要以课程思政为突破点,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国情和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翻译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思政纲要》),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思政纲要》指出“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程应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特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英语专业作为一个文科类专业,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培养素质要求与课程思政的理念高度契合。
   近些年,外语研究者积极探索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路径,从教学内容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分析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课程思政的目标和本质,以及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路径。二是以具体某一门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外语类课程思政具体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三是从教材、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进行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具体案例研究。纵观外语类课程思政研究现状,一部分研究者从“宏观”的层面,对外语类课程思政进行引领性的指导;另一部分研究者从“微观”的层面探讨某一门课程進行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方法。赵璧和王欣(2021)指出,现有的模块式外语课程设置缺乏有效思政衔接,应通过“课程链”的建设,加强同级课程之间以及同类课程之间的“同频共振”。以思政主题为“线”设计组织思政“课程链”已是比较成熟的“课程链”组织模式。本文以“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思政主题为线,以汉英笔译课程为中心课程,西方文明史、中国文化概论、大学语文、跨文化交际四门课程为辅助课程,探讨如何建设“中国文化外宣”课程思政“课程链”,从而培养高层次对外翻译人才,帮助学生学会用西方语境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国文化对外宣传中树立正面的中国形象。探索如何将第二课堂教学和创新创业项目融入以“中国文化外宣”为主题的课程“思政链”中,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一、建构“中国文化外宣”课程思政“课程链”第一课堂思政教学内容体系
   (一)以汉英翻译课程为中心,形成课程思政“课程链”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高层次外宣翻译人才要在国际舞台传播中国文化,必须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因此,在汉英笔译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有利于培养外宣翻译人才的中国情怀,提高中国话语翻译的能力。在汉英笔译课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陈静,2022),挖掘其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汉英翻译对译者素养的要求包括深厚的语言功底、广博的文化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这些素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高度一致。苏轼《嫁说送》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充分体现了通过广泛阅读,广见博识,才能择其精要而取之;只有积累丰厚,才能得心应手运用。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居其位,安其职,尽其诚而不逾其度”体现了对所从事的专业工作要做到全心全意、尽职尽责。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翻译,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译者的素养要求,另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跨文化翻译能力。
相关文章:
  • 1 高校考试信息化改革
  • 2 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3 单元主题下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堂表现性评估任务的设计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 6 机会识别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影子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 8 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
  • 9 思政工作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分享
  • 10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