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韩丽 许安萍 张聪 赵百孝 黄畅 程凯 王婷婷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3期
[摘 要] 随着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医学实训教学的发展。中医养生康复类实训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主观性评价,需要借助现代科技信息手段建立更加形象立体、更加规范、更加准确客观的精准实训教学反馈指导和学习体验平台。虚拟现实技术(VR)所提供的逼真的模拟环境和交互空间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技术支撑。课程组前期结合VR技术,建立了中医养生康复类实训相关的较为直观的虚拟三维立体结构,并建设“跨学科支撑平台”,实现VR技术在实训教学中大规模应用,但仍无法实现相关技术教学实训的精准反馈。随着超声成像技术的不断完善,超声医学所具有的可视化及实时动态等特点将有助于各类养生康复技术操作的规范,提高和评价临床疗效的同时保障相关技术的安全性,有望实现精准教学实训。高等中医药院校应进一步探究虚拟现实和超声技术在传统中医养生康复类技术教学实训中的联合应用,实现在虚拟的三维立体空间学习,在超声引导下精准教学实训,助力中医养生康复类技能的提升。
[关 键 词] VR;超声;针刺;耳穴;精准教学实训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3-0069-04
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国办发〔2022〕11号)明确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康复、护理等需求迅速增长,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促进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强化中医养生康复类技术如针刺、艾灸、推拿、耳穴、刮痧等专业技能的培养,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培养能够从事中医医疗、针灸、推拿等康复养生保健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相关技术的实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代信息技术助力中医养生康复精准教学实训
(一)医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医学院校教育的重要环节
中医养生康复类技术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将中医经络腧穴学等理论与养生康复技术相结合。中医养生康复类技术包括针刺、艾灸、推拿、耳穴、埋线、小针刀、刮痧、拔罐等,学生对此类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程度,直接影响临床的安全性和疗效。中医养生康复类技术实训教学,属于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其中针刺、埋线、针刀等技能的培养,需要一个训练过程,是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而规范的体验式学习在实训教学中非常重要,将为医学生早日融入临床工作打下基础[1]。
(二)中医养生康复类实训教学的现状
20世纪初,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理念,鼓励学生在现实世界中针对实践任务开展探索性和体验性的学习活动。中医已有上千年历史,在传统治疗中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传统中医教学曾以“针灸铜人”作为人体模型,“针入水出”(准确扎中穴位,水就会从穴位中流出)开创针灸教学的先河。
目前,中医养生康复类实训教学主要是先通过传统教学方法,如PPT、视频、针灸电子腧穴挂图等进行教学活动,技术实训环节主要以实操视频播放+教师演示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主体的主观性评价为标准,指导学生操作。在针刺教学过程中,由于不同教师的手法或操作不同,易引发学生对安全性的困扰,如针刺身体不同部位的腧穴时应避开重要的脏腑,学生根据知识的积累,进一步想象该穴位的解剖结构,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尽可能安全的角度和深度谨慎进针。如进行针刺操作,有可能出现以下问题:(1)达不到针刺的深度可能导致疗效不明显,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导致学生实训课参与不充分,学生甚至会对针刺疗效产生质疑;(2)针刺过深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而出现医疗事故,对医疗事故的恐惧也容易使学生因可能存在的风险而弃用部分腧穴[2-4]。如在针刺前建立直观的虚拟的三维立体结构,针刺时能观察到针刺局部的组织层次和针尖针体的部位,将有助于规范针刺操作,实时显示并明确特殊、重要及危险部位腧穴的进针层次,有助于降低针刺的风险系数。因此,实践技能实训中进行形象立体、规范精准的教学指导和学习体验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在中医养生康复类技术实训中,触觉感知能力[5]非常重要,它是指通过触觉能够感知治疗前后各种不同组织触发的手感,患者不同的主诉所伴随的组织损伤等。在培养学生触觉感知能力时,需要学生建立感觉的组织类型与实际客观的组织类型的校准,如在判断手下组织(筋膜或肌肉)的感觉时,能够实时收到形象立体精准的客观反馈;再如,推拿的目标肌肉需要自身感觉着力点与真实着力点的核实校准等,因此,精准教学实训有助于中医基本感觉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中医养生康复类技术的精准教学实训
随着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医学精准实训教学的发展。中医养生康复类实训教学需要更加形象立体、更加规范精准的教学指导和学习体验。因此,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发展中医养生康复类技术的实训环节,对提升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至关重要。
二、中医养生康复类精准教学实训的实践
(一)在VR技術支持下,完成中医养生康复类技术相关的经络腧穴学虚拟三维立体结构的构建
虚拟现实[6](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主要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借助计算机技术将人们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融为一体,构建沉浸交互式虚拟环境,可以模拟真实世界,替代生活中难以达到的场景,参与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与体验。VR技术所提供的逼真的模拟环境和交互空间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技术支撑。在VR技术支持下,模拟出经络腧穴学中1 ∶ 1的全仿真人体,并能显示完整的进针过程。本人有幸参与程凯教授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运用VR技术模拟针刺临床常用重点穴位及危险穴位实验”,在开展中医养生在康复类技术的实训教学中受益良多。课程组[7-9]根据不同经脉循行特点以及经过的肌性标注和骨性标志,依托该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应用VR技术虚拟人体的皮肤、肌肉、骨骼、脏器、血管、神经等组织,模拟出1 ∶ 1的全仿真人体。通过VR设备能够有选择地观看穴位的不同层次组织结构,比较相邻经脉、邻近穴位的差异,更能微观展示完整的进针过程,可以根据腧穴所在的部位有选择性地显示(或隐藏)皮肤、骨骼系统、肌肉系统、结缔组织、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消化系统等,对穴位立体定位,其具有的沉浸感、交互性、想象性三大特征,极大地克服了传统教学环境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