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语言生态学视阈下高校英语教师课程育人能力提升研究

2023-08-17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王琴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3期

  [摘           要]  高校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镶嵌于语言生态系统之中,与语言生态是一种共生互动的有机关系。从语言生态学看,当前高校英语教师在课程育人能力上存在课程育人思维的系统性不足、课程育人能力的综合性薄弱、课程育人方法的融通性不高及课程育人实践的指向性乏力等问题。可以从系统整体角度重新确证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从动态交互角度不断优化英语课程教学策略体系、从共生发展角度持续完善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从协同开放角度有效构建英语课程教学保障体系,作为新时代提升高校英语教师课程育人能力的选择路径。
  [关    键   词]  英语教师;课程育人;语言生态学;育人能力;存在问题;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3-0073-04
   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主力军是教师,而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则是重要的着力点。对高校英语教师来说,不仅担负着学生跨语言跨文化综合理解能力培养的责任,而且还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发展。尤其是伴随着外语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实施,要求英语教师能够以课程为载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外语学习观念,为新时代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为此,需要高校英语教师从多元且深入的角度探究英语语言与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共生关系,并以开放、多样、动态、整体的高度优化课程育人能力。作为“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生存、发展、演化状态和过程”的学科实践,语言生态学不但可以从学科交叉的角度优化英语教师对课程体系的内容审视,而且还能够将英语课程知识置于更加广域且多样的文化脉络中辨思,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和在国际比较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从语言生态学看当前高校英语教师课程育人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英语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主要是指高校英语教师依托育人育才的课程实体媒介所表现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一种由多个层面能力、多种要素有机融合的复杂育人活动,要求英语教师既能够立足于课程文本内容进行严谨科学的演绎推理,又可以依据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进行极具情感化的价值诠释和内涵化的理论建构[2]。然而,从语言生态学看,当前高校英语教师由于在课程育人能力上存在若干问题,使得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不理想,严重影响了英语课程的育人效果。
   (一)课程育人思维的系统性不足
   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中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同思维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对于大学英语课程来说,思维品质是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要求教师不仅能够以富有逻辑性和批判性的思维辨析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中的具体现象,而且还能以创新的思维能力对英语语言进行创造性使用和发展。当前,高校英语教师无论是对课程结构的整体性理解,还是对英语语言课程背后所隐喻的人文教育思想,都处于一种相对单向度的思维境遇之中。因为对于高校英语教师自身所接受的专业培训来说,深受功利主义的实用课程观影响,所关注的重心主要为听说读写等局域化的语言技能习得,而对课程知识所生成的历史脉络、文化符号等知之甚少。尤其是20世纪初语言学研究向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结构体系的转变,进一步催生了英语教师以碎片化思维对单一英语语言技能的偏好。当对课程知识的习得更多停留在感知与领悟阶段,而缺乏从深层次进行巩固记忆和运用交际时,高校英语教师不但难以将课程体系要素进行紧密衔接和功能整合,而且还会出现课程定位与课程实践“两张皮”的现象,造成英语课程教学难以适应多元文化共生时代的综合性文化素养培养要求,不利于实现课程涵养学生精神成长的育人目标[3]。
   (二)课程育人能力的综合性薄弱
   课程育人能力是指教师以课程作为最基本的育人载体和育人场域进行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达成三个维度有机统一的育人能力。作为一种教师参与课程实践的能动力量,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和发展[4]。英语教师借助课程进行育人的过程中,不但实现了知识价值的增值,而且通过与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互动与共鸣,拓展了英语课程的生长点,让语言知识在交流中肩负起“讲好中国故事”和“表达中国精神”的新时代使命。整个过程要求英语教师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探究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升级和扩容,适应知识快速迭代和加速生产的变化。但目前来看,高校英语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并不能充分满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一方面表现为课程育人理念认知偏颇、课程知识掌握不扎实、课程教学方法生硬等基本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不能立足于英语课程属性艺术地使用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有些英语教师对课程与教学关系、课程与教师关系、课程与学生关系等基本的课程育人元问题缺乏较为全面科学的认知,更多地将英语课程知识教学简单地定义为英语词汇累积、英语语法结构拆解及英语篇章词意解析等较为浅层的知识表象,使得英语课程难以发挥培养学生良好英语运用能力的作用。
   (三)课程育人方法的融通性不高
   英语课程育人方法具有独特的互动性和示范性,需要教师在综合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特点等前提下,以一种隐性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英语语言文化、明晰英语语言结构、挖掘英语语言要素等方面的学习动机。但目前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更多的是一种教师独白式的活动,存在讲解过多而课堂互动不够、方式单一而文化内涵不足、定量考核比例过高而实践情境创设較少等问题。一些英语教师因对教学法的幼稚盲从和对“最佳教学法”的过度追求,忽略了对特定教学方法所嵌套的独特教学情景考量,难以将课程育人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一些英语教师过多地将教学注意力分配到大学生英语四级、六级考试方面,把本来较为系统全面的课程内容解构为不同类型的题型,把课堂教学定义为提升学生解答能力的培训场所,造成多种类型的课程育人方法失去了赖以实践的空间。对于一种抽象性很强且内容较为繁杂的语言,当英语教师更多以一种单一且具象化的方法对课程知识进行演绎时,不但会矮化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思维模式,而且还会在不同英语知识间构筑一种无形的壁垒,不利于学生从全局的角度将知识进行知行合一的融会贯通[5]。
相关文章:
  • 1 高校考试信息化改革
  • 2 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3 单元主题下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堂表现性评估任务的设计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 6 机会识别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影子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 8 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
  • 9 思政工作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分享
  • 10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