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的教学模式

2023-08-17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孙宪航 黄维秋 孙媛 祝显强 董亮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3期

  [摘           要]  大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其中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又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大学生科研素养较欠缺,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与教育体制密切相关。对此,提出了一种既不改变现有的大学教学体制,又不增加任何教学资源,且不增加学生负担,仅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有效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的教学模式。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科研素养;大学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3-0081-04
   科研素养可理解为利用所学知识对未知的科学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与总结的能力,并在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术规范。由此可见,科研素养是大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术道德的综合体现。大学教育是国家培养和储备各类高精尖人才的摇篮,其中科研素养又是各类高精尖人才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现代高等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教育仍偏向于知识学习为主,由于科研实践训练条件的欠缺,大学生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科研,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培养普及率较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笔者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大学生毕业时竟不知何为科学研究,把科学研究简单地理解为设计研发、发明创造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原因,提出以课堂教学为改革对象有效提高大学生科研素养的教学模式。
   一、大学生科研素养欠缺的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科研素养较差,除了与大学生自身相关,还与高校培养模式有关。笔者通过调研分析,将大学生科研素养欠缺问题的原因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科研理解偏差
   中学时代,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学习思维,即接受教师讲授课本知识,再通过题海战术作为唯一的方式不断消化与巩固所学知识。到了大学阶段,学生接受教师讲授专业知识后不再将题海战术作为唯一的方式消化与巩固所学知识,而是通过某些实际工程应用问题领悟专业知识的应用,并且也可通过某些实践训练提高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但笔者通过对某些临近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很多大学生并不了解何为科研,他们一致认为科研就是发明创造,这完全混淆了科研与工程的区别。科研的本质是发现,即发现世界上已有的且与人类是否存在而无关的知识,如光电效应、牛顿运动定律、电磁感应等。工程的本质是发明,即利用已有知识发明出世界上本不存在的东西,如电视、手机、电脑等。由此可见,科研与工程的关系可理解为:科研是工程的前提,工程是科研的应用或目的。工程解决的是一个问题,而科研解决的是一类问题。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教育仍偏向于知识灌输式教育,且受限于科研条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较少,致使大学生对科研相关知识了解甚少。此外,笔者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科研是科学家该做的事,而自己智商不足、学历尚低,科研对于自己遥不可及。美国资源委员会提出:“科学研究工作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统计以及对未知数据(如通过实验获得)的获取、编辑和分析研究工作,从而发现新的知识(如科学现象的规律以及在背后支撑规律的机理)。”科學研究的进展与事物的发展相似,都需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历史上有名的科学家获得的成果,如各种诺贝尔奖均是量变到质变的突破,从而对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因此,这些科学家以及获得的研究成果更容易被人牢记与歌颂。然而用牛顿的话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真正为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量变积累的大多是默默无闻的科学工作者,如高校教师、研究院所的工作人员等。由此可见,科研对大学生来说并非遥不可及,科学研究事业并非是少数高智商科学家的专利,也并非所有科学工作者都拥有高学历。
   (二)科研意识淡薄
   科研意识可理解为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由此可见,科研意识直接影响大学生科研行动的实效。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大学,一些学生仍以追求高分、参赛获奖、拿奖学金、应聘好工作或考取名校研究生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此外,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在全国高校均未形成明确的培养目标,即使常规的科研实践训练也大多变得形式化。因此,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并不能形成足够的科研意识。
   (三)创新能力欠缺
   科学研究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最终解决问题需要进行资料的调研与搜集、提出并论证研究方案、科学实验、加工与分析数据、得出研究结论、撰写研究报告等较成熟稳定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任何环节都是集判断、分析和整合的智力活动过程,创新能力显得尤为关键。因为科研的本质就是发现,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因此科研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而科研过程本就需要对已有知识本身的缺陷或在某些领域的局限性敢于质疑、敢于突破,从而提出问题并敢于创新。然而受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性地被动接受知识,且对课本知识的权威性毫不质疑,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科研精神理解不足
   历史上若干著名科学家的事迹告诉我们,科学研究需要勇于攀登、吃苦耐劳的钻研精神,如居里夫人与她丈夫用800吨水和100吨化学试剂才发现了1克镭,焦耳花了10年才测得水的焦耳热,屠呦呦研究青蒿素到最终获得诺贝尔奖整整40年,等等。科学研究既是一个对未知结果充满好奇与挑战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充满诸多不可控因素的过程,由于科学问题本身的难度与不确定性,即使付出艰辛劳动之后依然有可能无法获得理想的研究成果,这意味着科研更需要不求功利、不怕失败的勇气。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受传统家庭观念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普遍认为科学研究仅是少数天才的事,自己不具备科学家的智商与精神,科学研究精神只适用于成功的科学家。
相关文章:
  • 1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现状及实
  • 2 数字经济新时代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
  • 3 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框架的文献综述
  • 4 基于系统性文献综述的国内分层教学评价现状研究
  • 5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初探
  • 6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第二课堂改革与实践模
  • 7 “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路径研究
  • 8 “职教”与“科创”互联互动研究
  • 9 “三全育人”视域下广西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文化育人
  • 10 “能源情怀”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育人过程的思考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