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清薇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3期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因时而进、因时而新、因势而行,其内容、方法要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特点进行不断创新。在生活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需加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能够通过自我生成、情境体验与渗透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统一。
[关 键 词] 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3-0121-0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的变迁,教育对象身心特点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因时而进、因时而新、因势而行,其方法要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
一、单项灌输转向自我生成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自主理性的培养需要以学生个体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以我国现代化发展与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需求为基点,寻求个体成长中的普遍问题与现实成长过程中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给学生生存与生活的智慧,从而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与精神上的矛盾、困惑与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判断与行为选择的能力,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的超越与生活意义的升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需要关注个体的现实生活,帮助个体理解生活的价值与目的,引导个体在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实现精神与个性的完满。通过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不断加强个人修养,促使个体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存状态,改进自己的生活方式,最终能够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获得人生的完整与丰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将个体的自我成长作为教育的起点,目标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的现实生活。
例如,某所高校的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与导向,在课堂开始的时候,将问题作为课堂导入,在课前通过调研了解学生关心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以此在课堂开始之初就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将课堂上的讨论作为载体,以此来锻炼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凝聚出课堂之核。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课堂理论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使其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中积蓄动力,并不断将前沿的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将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反思,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正确而合理的观点看待各类社会热点与敏感问题,让学生通过调研的方式,在进行科学论证的过程中进行反思,以此来纠正学生缺乏实践支撑的偏激观点。在激发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基础上,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加强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1]。
(二)提升学生的自我生成能力
学生自主理性的培养就是学生的自我反思。反思是个体的内心以自己的生命活动为对象进行的自我反观與对照。它是思维与精神的自我活动,也是内部心灵的自我反省与修养。反思不仅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还是一种理性的思考。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变迁,信息传播的迅捷与高效,价值思潮的多元化,使偶发性与多样性的现象频繁出现。这些现象的出现,易使个体陷入盲从性与非理性,难以把握自身以及现象背后的本质,易产生思想的困惑、矛盾与迷失以及价值判断与选择的消极被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做出清晰的价值选择并自觉遵循,还能为自己的正当行为做出合理的辩护,从自在状态转化为自觉的存在状态,最终能够实现自教自律,进而形成最高层次的自主理性。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与自我反思的主体,通过不断提升自我生成与发展的能力,最终实现自我教育的理想教育境界[2]。
例如,某所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实行菜单式教学,授课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所感兴趣的思想政治课内容,类似于给教师下菜单,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学生所感兴趣的思想政治内容。思想政治课需要与现实的社会发展相联系,将社会的热点融入进去,将思想政治的理论观点融入社会现实中,以此使学生更感兴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进行独立思考,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自己的成长与发展中[3]。
(三)拓展学生自主构建的可能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旨在提升学生个体精神生活自治的可能性,在了解与洞见现实生活的普遍生存状态,为学生提供具有启发性的理念选择,以此提升其价值理念与信仰。精神生活的自我治理,需要引入多中心、多主体、动态生成等理念,合理的精神生活方式需要自主建构,需要多主体的共同参与,不同主体之间对共同认可的约定与规范进行博弈,才能形成良好的精神生活过程。通过不断提升学生精神生活自我治理可能性,引导学生个体尝试对不合理秩序框架的突破,以此回应与寻求自我的发展与超越。
二、实践教育转向情境体验
(一)构建生活情境化的教育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知识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它通过心理环境的设置,引导受教育者感知、体悟与自觉思考。通过良好的氛围,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与启迪,以此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和谐共生、教育意义的动态生成与教育目的的有效达成[4]。随着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从单一的教育手段转变为无时空限制、传播及时的多样化手段。这些转变,一方面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灌输逐渐向情境化教育转换;另一方面也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载体,使书本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自媒体通过图像要求教育者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具体情境相融合,使理论知识能够直观、具体,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时,某所高校采取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将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作为主题,自主编导情景剧,在欢笑声语中思考课程内容。通过情景剧,人生理想、信念等通过艺术化的形式进行表达,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