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汪明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3期
[摘 要] 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技术人才。在职普比大体相当的背景下,未来还会有很多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走向技术岗位。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关乎职业教育的发展,决定职业教育的未来。所以了解和掌握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调整措施,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促进职业教育均衡长远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教学;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水平;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3-0133-04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学历教育和技能培养的双重特征,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据人社部等部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2025年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近些年职业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取得了诸多进展,为社会输出了大量人才。但同时也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在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眼中还是“二流的教育”“末流的教育”[1]。而教学是任何形式、任何等级教育的根基,教学质量的好坏必定会影响其长远发展。所以必须牢牢抓住教学这个“牛鼻子”,提质创优,努力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影响力。本文将从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出发,分析职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陈旧落后
现在很多职业教育院校仍然沿用以往的就业导向模式开展教学工作。职业教育诞生之初就是因为可以快速地对接未来职业,具有鲜明的职业倾向性,而受到重视和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发展初期急需大量技能人才的特殊背景下,职业教育很好地解决了技能型人才不足的局面。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扩招,过去那一套教学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更加倾向于接受高学历教育。虽然现在不少职业院校都在探索中高职、高职本科衔接,建立直升对接,有的职业院校开设了升学导向班,专门为升学做准备,但受限于多方面的因素和现实政策环境制约,整体开展规模不大,效果不好。
(二)师资水平整体偏低
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把关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年龄偏大,对于新形势的判断能力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和能力较弱等问题。为数不多的年轻教师在实践教学、理论深度、探索能力等方面不足,存在综合能力不高,难以满足产教融合对于教师的高要求[2]。同时很多新教师入职后发现存在职业落差,面对家庭、生活等压力另寻高薪工作;另外有些学校在落实待遇保障方面力度不足,教师权益往往难以得到全面保障,最终导致很多学校留不住新人。除在数量上有问题,在“质”上同样存在问题。留下来的教师因为考核宽松,不像普通高校教师存在“非升即走”的压力,所以在业务钻研、教学方法探索上松懈怠慢,缺乏斗志,只是沿袭以往教学方法。而传统的培训模式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存在诸多不足,很难帮助教师在教学能力上取得长足进步,难以保证教师知识库的动态更新与当下技术保持同步,这样学校在教学质量上也就难以取得新的突破。新教师存在“量”和“质”的问题,而有经验的老教师随着退休或者身体等因素而越来越少,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便会受到严重挑战,更多的教学任务只能压到年轻教师身上,他们往往都是身兼数职,教授多门课程。而由于教师精力有限,这也会导致教学质量不高,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三)盲目开设专业
招生量是很多学校十分重视的一项数据,有些学校甚至将招生量作为教师的一項考核指标,规定每名教师每年完成一定的招生量。招更多的学生,学校才能更好地发展,这本无可厚非。但现在出现很多职业院校为追逐短期经济利益,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师资和实习实验设备等条件,盲目开设专业,哪些专业热门就开设哪些,以此来解决“生源荒”。这样只会打乱专业发展的延续性,使得专业设置与实际需要相脱离,导致人才培养市场针对性不强[3-4]。例如,这几年互联网火热,很多职业院校便跟风开设计算机相关专业,一时间市场上计算机人才井喷。但一般小县城对于互联网人才的需求量并不大,这就造成市场需求与人才供给相脱节。短期看好像只存在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但长期看却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尽管会短期缓解生源荒,但盲目开设专业容易造成口碑下滑,导致招生更难,造成恶性循环。
(四)教学内容滞后,实训课程落实不到位
一本教材用十年,一届又一届学生用的都是同样的教材,学的都是同样的知识。而如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两年就不断有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涌现,所以极可能出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技术还没学完就已经过时。各个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现就更为明显,国家每年都会更新,更需要及时在教学内容上体现新法新规,保证学生学到的是最新的,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负责。尤其对于职业教育,更加强调实践,更需要跟上时代脚步。除此之外,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离,课本上学的知识难以在实训课程中全部体现,甚至出现不对应的情况,学生学起来困难,教师教起来也费力。这些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与实际工作相衔接,影响产教融合的深入实施。
职业教育区别于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点就是其有很强的动手实操性,而目前大量存在的书本化、学科化的职业教育,对于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都是无益的[5]。而实操所带来的就是高投入,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购置实训设备,同时还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及时更新设备,这些都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另外,有些学校办学思维落伍,虽有实训设备,但因为缺少专业的维护人员和实训教师而闲置,最终导致实训设备老化落后。甚至有些专业实训课程没有实训场地,没有结合生产实践开展教学,以至于出现“黑板上组装机器”,这无异于纸上谈兵。目前比较流行通过校企合作完成实训课程,这种实训方式表面上确实是“一举三得”,对校方、企业和学生都有益。但通过调研发现不少学校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校企间的合同上,并没有真正落地,付诸实际行动。有些即便开展了实训,也存在课时缩减,实训教师不专业,小班课变大班课等情况,难以达到实训所需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