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科研驱动下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2023-08-20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王和平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3期

  [摘           要]  针对当代高校教育对于教学创新的需求,以本科课程“统计线性模型”为例,研究以科研为驱动,在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
  [关    键   词]  教学创新;“统计线性模型”;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3-0037-04
   在当前高校课程教学中,课程教学改革一直饱受关注,多年来一直进行多种多样、不同程度的课程改革,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对于应用型本科课程而言,学生不仅要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理论知识,还要通过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对应用型本科课程进行改革,以使其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在高校中,除了课程教学,科研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科研活动和课程教学不应独立进行,而应相互促进,因此科研活动对于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应有一定的关联性。“统计线性模型”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课程中的一类,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研究性。本文以“统计线性模型”课程为例,从科研创新在课程改革中的必要性、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良性发展的主要措施以及如何结合教师的专业项目引领教学改革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对于科研活动在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课程教学改革中科研创新存在的必要性
   “统计线性模型”是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和统计的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解决社会问题敏感度和从事社会问题调研和预测分析工作的基础能力。应用型本科层次统计学专业的课程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统计学中数据分析和预测的常用方法,能使用现代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理论建模、实际预测等工作,并从数据中发现客观规律,为企业的市场决策和政府的政策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学生需要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数学模型建立、数据分析技术以及科研论文报告的撰写等多个技能流程。
   (一)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导切合实际的大学生专业教学活动
   创新教育是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和目标,统计学类课程要求大学生不仅局限于了解统计原理和方法,更要学会如何将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实践,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系列基础软件的使用能力。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大学生提供了参加前沿科学研究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接受科学研究的训练,通过一系列完整的科研项目实施活动,理论联系实际,促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需要教师科研活动的正确指导
   大学生刚接触统计学类课程,可能存在没有学习方向、没有掌握成熟的学习技巧且不具备专业的学习素养,通过参与、了解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到统计学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同时,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促使学生改变以往不科学的学习习惯,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进行课程的学习。同时,学生通过对科研项目的接触,初步了解了科研活动的方法和步骤,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对学生未来进行毕业设计提供极大的帮助。
   (三)科研活动的“传帮带”可持续增强专业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传帮带”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对于初次接触科研活动的学生,学生不具备进行科研活动的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其次,在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时,学生先自主思考和实际操作,在学生遇到困难和瓶颈时,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和辅助性帮助,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教学中科研创新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改革是我国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讨有着迫切的需要。在以往的本科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过于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此种教学方式在纯理论、高度抽象的课程教学中具有普遍适应性。但是对于应用型本科课程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使用课程理论知识的能力,并且大部分学生在此类教学模式下不具备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高校中的科研与教学本应该相互促进、有机结合,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科研与教学脱轨,教师无法从课程教学中发现新的科研问题,也无法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科研与课程教学存在相当程度的分立,这也是影响课程教学中科研创新活性的因素之一。对以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后,影响课程教学中科研创新活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易受干扰
   统计学类课程具有高度抽象性、极强的逻辑性和枯燥性等特点,需要学生进行持续性学习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而学生进行持续性的学习过程中,受到课程内容难度等外界因素干扰,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减弱学习的原始动力,甚至可能会放弃学习任务,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课程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以往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下,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学習的状态,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按照教育学的一般规律,教学活动应当是由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发展的过程。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解“统计线性模型”课程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的前提下,通过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生动活泼的课程形式,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关文章:
  • 1 高校考试信息化改革
  • 2 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3 单元主题下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堂表现性评估任务的设计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 6 机会识别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影子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 8 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
  • 9 思政工作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分享
  • 10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