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双融入加工制造类课程研究

2023-08-21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王亮 郝盼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2期

  [摘           要]  为更好地在职业院校加工制造类课程中落实工匠精神,提升加工制造类技术人才的吃苦耐劳品质,针对职业院校加工制造类课程劳动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在加工制造类课程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设计、途径与保障方法。实施情况证明,劳动教育融入加工制造类课程有助于落实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巩固课程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功能,按照该方法进行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的有效融入,优化了顶层设计,提升了教師的思想水平和劳动育人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与综合素养。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劳动教育;加工制造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2-0021-04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专门提出高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专题教育不少于16课时,为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具体方向。国家发文与相关实践均能证明,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
   一、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双融入加工制造类课程的现实意义
   在加工制造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渗透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的理念,可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人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全面推进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通过课程学习将正确的思想政治与劳动观念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通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塑造品格,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共同融入加工制造类课程中,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传授实践课程理论知识、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在设计与实施劳动教育活动过程中,在系统的专业课程内容学习基础上,在教室或实训场有意识地融入工匠精神,让学生在实训劳动过程中培养吃苦耐劳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从思想的角度理解劳动的意义,激发学生乐于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达到“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目的。同时,劳动教育、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方式、考核评价、教学资源等方面高度相关,两者可以很好地融入专业课程中。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使劳动生产环节更加具有技术性、技能性与主观能动性。[2]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也可使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使学生亲身经历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效率与质量。所以,将两者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职业院校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双融合于加工制造类课程主要目标有三个。第一,重新塑造劳动观念,在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融入课程的过程中,使劳动不仅是体力操作,更多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是其智力与技能的体现。第二,知行合一,在劳动实践中领会科学劳动观,深化对劳动本质的理解。第三,提高创新能力,任何创新均要通过加工制造予以实现,在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必须有坚强的意志与不怕失败的品质才可能成功。
   因此,探索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双融入加工制造类课程的路径,能够更好地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
   部分高校对专业课程中的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认识不全面,在劳动教育目标方面有偏差,暂未具备完整、完善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人才培养“重成才,轻成人”,重“应知应会”,轻“德育培养”与“劳动教育”,将劳动技术教学视为劳动教育,将两者混为一谈,且缺乏系统性与目的性,忽视对学生意识形态层面劳动素养的培养。劳动价值观的内化本质上是劳动品质内化,也是道德品质内化过程。一方面学生参与劳动的自觉性不强,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中工匠精神元素的融入不够。劳动教育作为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以及劳动观念。从实践效果来看,学校对学生劳动实践活动中的教育元素挖掘不够深刻,因此需要通过完善劳动教育的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领会科学的劳动观,深化对劳动本质的理解。劳动教育不能仅仅包含劳动技能与技巧,还要包含精神要素如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意志的培养等。
   (二)高校专业课程中工匠精神融入劳动教育有所欠缺
   在全国高校“三全育人”背景下,各专业课程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中,为思想育人融入劳动教育提供了机会。但在教学活动中没有很好地实现寓道于教、寓德于教的改革目标。虽然高校努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研融合与工学结合改革,但高校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因没有将劳动精神与劳动学习相融合,工作与劳动毅力不足,对学生长期发展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目前职业院校普遍没有专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或者开设了少量有关劳动教育的理论课程或技能课程。还是属于传统的理论讲授或技能模仿,均未能很好地将劳动观念与精神融入其中,也没有形成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程度不深。通过劳动教育一方面需要完成将专业知识相关劳动精神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另一方面需实现实践课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结合专业的特色融入劳动教育的元素,实现实训课程中劳动元素设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
相关文章:
  • 1 高校考试信息化改革
  • 2 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3 单元主题下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堂表现性评估任务的设计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 6 机会识别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影子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 8 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
  • 9 思政工作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分享
  • 10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