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基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职院校厚德教育的时代内涵和修育路径

2023-08-22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沈蕴琦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2期

  [摘           要]  厚德教育是教化于众的培养工程、内化于心的养成工程、外化于行的实践工程,为高职院校立魂奠基。高职院校承担着技能传授和素质提升双重任务,是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育人为本,德育先行。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德育工作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从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汲取养分,归纳新时期厚德教育的内涵,创新厚德教育修育路径,以不断夯实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基石。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厚德教育;时代内涵;修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2-000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全面发展”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倡的“四育并举”的进一步完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还提出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国传统美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以“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统摄道德建设的新要求,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建设目标的延续。新时代,基于全面发展的道德提升是教育的重点任务。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顺应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聚焦国家道德建设方针,紧跟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步伐,充分发挥教育类型优势,在如何为社会培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的新时代全面发展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上下功夫,着力推进具有高职特色的德育工程,以崭新姿态主动担起时代新使命。
   一、厚德的基本内涵
   “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其具体内容伴随历史演进而有所变化,但其恒定的价值基调和精神内涵始终植根于中国的农耕文化,强调和谐共生。农耕文化注重人对土地的崇拜,人之渺小和土地之广阔在人心中形成威慑,人在大地的丰厚滋养下繁衍生息,用辛勤的汗水锄地耕种换取口粮和创造财富。普通之人接受土地馈赠,而有德行之人还保有对大地乃至宇宙万物的感恩之心,这就是“德”的原初含义。
   “厚德”一词,首次出现在《象》(分《大象》和《小象》),属《易传》七种十篇之一,《易传》是秦汉时期出现的诠释《周易》且流传至今的经典哲学伦理著作。“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坤卦·大象》,意思是大地的气势厚实如顺,君子应当养成像大地一般能容载万物的品德以承载天下之重任。从“德”到“厚德”的转变体现了中国农耕文化下人对大地从敬畏、感恩到模仿、参照的变化。
   儒家思想传承了《周易》“君子”“厚德”“天下”三者关联的思想,在儒家经典《大学》中即提出“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其行文逻辑来看,《大学》所要表明的是,提高道德修养,并非是个人独善其身的自我完善,而是关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宏旨。[1]厚德教育利国利民,儒家所倡导的“内圣外王”从战国时期开始就对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体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前者“内圣”指的是“私德”的培育目标——“志、耻、畏”等道德品质,向内涵修养聚合,后者“外王”指的是“公德”的培养指向——“民、和、忠”等气质修养,向国家利益靠拢。“厚德”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和君子人格的写照,是修己和治国更深层次的融合,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二、厚德的新时代内涵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当代教育所立之德的具体内涵:“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又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2]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的发言,肯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对中华民族振兴的推动作用,是高校德育理念内涵切合当今时代需求的具体表现,为高职教育的德育建设目标提供了明确指南。
   “厚德”的新时代内涵不是否定传统,而是建立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之上,对适应新时期发展的内容进行继承与创新的现代化提炼和归纳。历史和现实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厚德之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厚德之魂。[3]两者既考虑到个人修养,又融合国家利益,是可以体现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位一体”的道德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套与我国现今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且具有广泛社会共识的思想道德准则和精神纽带,已成为当代中国精神的“价值公约数”。“厚德”在新發展阶段的时代内涵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中汲取养分,形成以凝聚共筑中国梦力量的社会准则和规范。高职院校应当在此基础上结合与高职教育紧密联系的工匠精神、地域文化、美育资源、民族精神等指导高职教育“厚德”工作的开展。
   三、厚德的修育路径
   关心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教育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对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接近成熟但不完全成熟的青年学生群体而言,还存在影响和纠正作用。高职院校德育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和持久性的工程,其在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中的重要性被广泛认可,但从可查询的调查资料来看,高职院校德育整体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经济下配套的人文教育缺失,导致学生价值判断偏航。随着国家政策的根本性转变,促进国民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社会思潮纵深交融,但德育配套未能及时跟上步伐。对于高校学生来讲,通过习得技术找到工作是实现经济自由和选择自由的最直接方式,导致唯知识的应试教育成为教育常态。大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的过程中,缺少塑造心灵美的过程,在人生价值确立方面也缺少有效指导,导致高职学生的技能和人格教育不能协调、均衡发展。毕业后,仅凭一技之长获得稳定工作的想法落空,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困境逐步展现。探索和创新富有时代特征的高职厚德修育路径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下手,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寻求答案。
相关文章:
  • 1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现状及实
  • 2 数字经济新时代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
  • 3 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框架的文献综述
  • 4 基于系统性文献综述的国内分层教学评价现状研究
  • 5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初探
  • 6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第二课堂改革与实践模
  • 7 “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路径研究
  • 8 “职教”与“科创”互联互动研究
  • 9 “三全育人”视域下广西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文化育人
  • 10 “能源情怀”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育人过程的思考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