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若澜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6期
[摘 要] 教育国际交流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培养国际化人才是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和经济进步对河南高校的必然要求。通过对河南高校教育国际交流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与解释论述,研究河南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发展趋势,分析河南高校教育国际交流现状、困境与挑战,探讨河南高校教育国际交流优化措施和国际交流适配模式,完善河南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实现河南高校国际化教育强省的目标。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河南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6-0029-04
一、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中国特色国际交流话语勾勒了内容要义和发展方向,为全方位开展跨国界、跨文明的交往活动提供了道德规范[1]。“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核心话语,人文交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辅相成,是指导教育对外开放、教育国际交流的核心价值观。“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教育国际交流新格局。秉承“和而不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在新时期的国际大变局与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研究河南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梳理河南高校教育国际交流的发展阶段,分析其演进过程、困境、成因与对策,对新时期推进河南高校教育国际交流机制的完善与传播路径的探索至关重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我国的教育国际交流事业恢复,蓬勃发展,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与全面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新阶段。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路,为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我国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2]。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建立健全教育对外开放法律法规,逐步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针对教育对外开放进行规划指导,尤其是高校层面的教育国际交流的发展。在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3],并提出提升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准;全方位完善出国留学工作管理,建立健全体质机制保障,推进国际交流事业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全方位、多领域开展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与欧美国家、亚非拉国家开展教育合作与援助;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出台一系列文件,建立健全涉外办学的法制法规,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高等院校在教育国际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国内外高校之间开展学术、科研合作交流,国际交流逐渐从学生交流、教师访学、科研合作领域延伸至人文交流、办学管理、体制机制交流建设。教育对外交流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有力补充,弥补我国教育在数量、体量上的欠缺,提升中国教育国际竞争力以及中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
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4]。高校教育国际化对于我国提高国际知名度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通过高校国际化教育,与国外知名高校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先进教学经验和育人理念,弥补国内高校的一些不足,进而提高办学水平[5]。同时,教师与国际高校建立合作,学习国外经验,建立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对推动高校的高水平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意见。河南高校承担着为河南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肩负着为河南提供智力支持和国际化人才的历史使命。然而河南双一流大学仅两所,高水平综合类大学相对较少,国际化交流与人才培养距知名高校还存在较大差距[6]。因此,在新时期,河南高校如何通過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国际交流带动文化交流,培养国际化人才,打造河南教育名片,对于河南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略有不足,教育国际交流促进河南省高等教育引入丰富的各国教育资源,提升河南高校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河南高校提升国际化水平[7]。河南省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河南高校深受黄河文明的感染与熏陶,并通过他们独有的方式,不断向外推荐和交流。做好教育国际交流,以人文交流理念指导教育国际交流实践,创新性结合河南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有利于河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振兴。河南地处华夏腹地,对外开放程度逊色于东南沿海省份。在河南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中欧班列”主动脉和新欧亚大陆桥战略省份的区位优势,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当下,对外开放更需要人文交流先行[8]。通过加强河南高校教育国际交流,传播河南省新地域形象,打造河南名片,提升河南“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的国际影响力。
二、新时期河南高校教育国际交流现状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规划[9],将“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列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确立未来教育对外开放的总体思路和实践路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引领中国教育发展,同时还服务于国内外两个大局,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与共同进步。十八大以来,教育对外开放的内核是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更优质量、更高水准、更可持续的全面对外开放是我国当今对外开放事业的目标。教育国际交流能够积极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力图服务党和国家“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工作大局,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新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取得历史性新成就[10]。对于我国“一带一路”共建大局,教育对外开放是有力推动力量,带动中国教育能力提升新高度,提升思想引领能力与顶层设计能力,推动中国深入参与全球治理,助力中国教育总体水平跃升,提升中国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全面吸引海量人才为国家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完善我国人文交流机制,补充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人文交流,推进全球教育深度合作,积极促进全球各国的教育共同发展,全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教育国际交流带动国内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提高中国教育的影响力,持续深化双边、多边教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