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王惠 张明静 李涛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6期
[摘 要] 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新的工程大环境,所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对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状况进行了回顾,并对其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工程教育在新工科建设中的需求,针对并分析目前建筑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期待进一步提高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 键 词] 新工科;建筑类专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6-0101-04
一、绪论
新工科建设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经济,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推进需要新工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新工科,新工科是国家提高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抓住新工科的内涵,统筹工科新需求,加速发展新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对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积极布局未来发展的战略必争之地。要努力探索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文化,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
“新工科”的实施,是教育部深入学习和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书写“奋进之笔”、推进质量提升、推进公平、人才培养制度创新的重要措施。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教高厅函〔2017〕33号)的精神,经相关部门择优推荐,经通讯评议、专家组评议和公示,确定第一批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工程612个。新工科建设是高校改革的重要举措,必须要用实际行动求实效,以争分夺秒、时不我待的精神推进硕士研究生核心竞争力培养项目建设。
二、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
建筑设计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规划设计,该专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广泛的专业知识系统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建筑设计领域的后备力量,并且在相关学科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引导他们成为该领域未来的中流砥柱。对相关的专业发展动态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能良好地解决相关的专业技术问题,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
(一)硕士研究生缺少科研兴趣、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
在新工科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应面向我国未来的发展要求,积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并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理论基础;熟悉本学科最新的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技术手段,以解决工程问题;熟悉艺术设计前沿,对本学科的交叉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认识,还要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和工程实践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国际学术眼光,且拥有高水平的建筑设计与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等知识。然而我们面临的现状是,建筑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大多缺乏主动、勤勉的科学研究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尽管大部分硕士研究生都具有问题意识,但是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以及批判精神依旧比较薄弱,缺乏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研究热情和工作热情。总之,硕士研究生不仅缺乏对科研的热情,而且对于专业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刻,还未找到自己所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科研任务转变成了科研压力,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开始逐渐被消磨,最后只剩下面对工作任务时的焦虑。
此外,在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中,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也是不可缺少的,创新能力的不足让硕士研究生缺少推陈出新的能力,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且很难有新的突破;批判精神的缺乏导致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很难对所遇到的现象或问题提出一针见血、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想法,无法揭示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本質,难以提出突破性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导致科研、技术创新很难出现实质性的突破。
(二)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且师生联系不紧密
但凡涉及教学活动方面的问题,就一定离不开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不可否认,教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对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水平有着较大的影响,但是现在有些授课教师依旧是采取对本科生进行授课的模式。而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是难以吸引研究生的注意力,主要的原因是授课教师还没有认识到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在知识结构、技能熟练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同时传统的大班化教学方法也过分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很容易变成“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所以,这种保守的、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虽然很好地管理了课堂秩序,但是把教室变成了教师的个人舞台,从学生学习效果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方式既不能使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沟通,缺少交换想法和思维交互的机会,又不能使学生与授课教师之间产生交流和联系,更不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得以实现。
在建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中,相关专业导师的职业素养与项目实践能力也是影响其培养目标的关键。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际项目实践有积极作用。但是,有些学校却只是着眼于对硕士导师的学术要求,其明确要求导师具有高级职称、博士学位和在国外学习的经验。而这些高水平的学生导师长期投身于理论层面的研究,缺少实际项目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往往会与实际项目的工作脱节。在科研学习方面,大部分导师都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大体的研究指导方针,同时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导师之间也缺乏沟通。尽管硕士研究生在各个方面都已经相对成熟,但由于受到教育模式的局限以及缺乏丰富的专业阅历,在许多方面依然离不开专业导师的相关指导。另外,因为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即便硕士研究生在学术上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点,树立了创造性思维,搜寻到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沟通、前瞻的指导、全面的掌握,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的。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是教学的关键,缺乏有效的指导与交流,会直接影响到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兴趣培养、能力的提高,还会进一步降低硕士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