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秦良泽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6期
[摘 要] 新媒体时代的飞速发展,实现了教育阵地的转移,传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的滞后性和不适用性等特点突出,因此,高校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及作用发挥方面下功夫,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立足新媒体时代,先分析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再结合红旗渠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探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希望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改革提供参照。
[关 键 词] 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6-0133-04
加强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确保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传承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必须充分把握新媒体时代的基本特征,深刻认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痛点和机遇,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红旗渠精神为抓手,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途径,建构红旗渠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长效机制,丰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涵,发挥红旗渠精神的育人价值。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
(一)理想信念教育不深入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素质的关键要素,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个人优秀素质的形成与提升具有指导意义,能够促进高校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但就现实来说,很多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不够深入,虽然部分高校加强了教学内容和模式方面的整改,注重与主流媒体的对接,但是活动缺乏创新性、吸引力不足,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也有部分高校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专题研究、校园文化活动、社团等第二课堂,但是教育资源利用未实现整合、优化,平台未实现理想信念教育需求载体的全面覆盖,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施未建构完善的保障机制,加之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缺乏感染性、实效性和针对性,难以落实贴合学生发展需求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
(二)网络思政教育应运而生
大学生群体对新生事物的适应能力强,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学生对网络生活的依赖性更大,促进了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也给高校的网络舆论工作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戰和要求。高校需在网络宣传和舆论引导等方面下功夫,遵循网络传播的规律,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旋律、正能量,依托自媒体积极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促进教育阵地的转移,尤其是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展开,需明确突出侧重点和机遇等,与时俱进地落实思政教育任务。高校应了解教育阵地转移的发展趋势,树立前瞻性的发展意识,加强建设校园自媒体,积极展开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政教育,在大学生活跃的各平台上渗透主流思想。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需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想方设法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实现对思政教育等工作的突破和创新[1]。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较大
大学生是即将迈入社会的群体,也是为实现中国梦助力的主力军。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观念融入,特别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深入现实生活,对大学生思想品格和价值观念的建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网络上的不良、不当言论,高校应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不断规范学生的观念认知,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三全育人”理念导向的高要求
“三全育人”理念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导向,这就需要积极打造符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三全育人”新局面。在全程育人方面,在顶层设计中完善过程制度,提供机制保障;在全方位育人方面,发挥党团等优秀学生的模范作用,发挥课堂和实践活动、社区等阵地的教育作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模式,依托新媒体平台大力发挥网络思政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2]。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创新策略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精神给养,将其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意义重大。针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机制的创新,应从形式机制、功能机制、层次机制等方面入手,牢把政治方向,以学生为本,构建分层分类、“三全育人”理想信念教育新模式,并以此为依托将红旗渠精神教育落实到位,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
(一)革新教育形式机制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注重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形式机制的创新,开展第一、二、三课堂的同时,侧重实施网络第三课堂教育新形式,将其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抓手[3]。三个课堂相辅相成,为红旗渠精神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支持。
1.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高校既要鼓励师生加强对理论的研学,在校风建设过程中融入思政理论,又要结合各专业不同的知识,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切实发挥学校本身所具有的引导学生的作用。红旗渠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在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时期的时代精神典范之一,是中国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其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新时代大学生素能提升相结合,能够促进学生树立使命责任感,为其树立理想信念提供充足的养分。作为高等院校的管理者,需要结合专业课程内容与时代背景,深入挖掘、提炼、整合课程中的红旗渠精神教育资源,遵循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的教育原则,指导学生从学习资源中提炼爱国精神、民族意识、道德思想等知识,并逐步进行转化,使学生突破被动、浅表化的学习。在讲授理论知识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推动第一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多元化。依托现代化教学手段建构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共享利用,促进课上课下联动,建构以学生素质提升和能力建构为核心的多维度智慧课堂。采用案例故事、影视欣赏、戏剧表演、角色扮演、VR体验等教学方法增强红旗渠精神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一些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采取戏剧教学法,从读、观、编和演入手,将理论融入真实的情境中,引发情感共鸣,激发深度思考,促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以及生活中拥有积极、健康的精神世界,获得极为坚定的信心以及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