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史鋆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6期
[摘 要]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国家对创新创业投入了更多关注。对“双创”内涵展开分析,探讨“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在创业氛围、创业体系、政策支持、创业比例、创业风险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创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强化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加大创业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素质以及给予大学生以家庭、服务支持等举措,进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 键 词] “双创”;大学生;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6-0137-04
随着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增加,其面临的就业压力日益严峻。高校应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参与到自主创业中,对传统课程体系進行改革,致力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实现专业技能与创新意识的同步发展。本文围绕“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问题展开研究,起到缓解严峻就业形势的作用。
一、“双创”内涵分析
“双创”,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旨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及创业技能等各项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是创造未开发产业、挖掘服务价值的过程,在实践中提升产品价值、实现自我价值;而创新则是一种概念化过程,强调在发现、描述、思维等方面的更新和创造。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创新具有认识性、实践性的特点,体现出人类发展的本质特征。创新实践、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优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而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创新是必经之路。
二、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性
(一)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基于“双创”背景,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要求。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想要从原本的依赖型经济转变为创新驱动的局面,应加强对创业人才的培养,促进优秀资源的整合。学校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人才培养方法改进与教育理念转变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旨在深化创新渠道战略,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智力上的支持。
(二)降低学生的就业压力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现阶段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但就业率增长日益缓慢,很多应届毕业生正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政府主张保持就业稳定,促进就业,鼓励学生创业,遵循“就业优先”的原则制定就业政策,健全创业支持政策,旨在解决学生就业困难问题,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迎合“双创”发展背景,高校应加强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完善“双创”教育体系,引导学生逐渐积累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提升创业技能,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激发学生的潜能。
(三)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同时也是“双创”背景下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主要路径。知识经济时代发展下,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还能鼓励学生在创业与就业中发挥自我潜能,展示独特魅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向学生普及更多创业方面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促进学生未来发展。
(四)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双创”背景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这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措施的实现。高校应为学生提供创业支持,从根源处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采用鼓励创业的举措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联合灵活化与多样化措施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将鼓励性措施和引导性措施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提升创业能力,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双创”能力,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创新与创业能力间的内在关联,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前提,形成新思维,助力学生自主创业,让学生尝试大胆创业。
三、“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
(一)创业氛围不佳
目前,“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氛围不佳,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大学生受到传统保守思想的影响,认为毕业就应先就业,没有足够的冒险精神。创业之前顾虑太多,考虑到未来有可能会面临创业失败,所以迟迟不敢踏出创业的第一步。二是部分大学校园中存在偏重学术科研等现象,大学生思维存在“重形式、轻实际”的现象,限制了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二)创业体系欠缺
现阶段,高校虽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阵地,但并没有构建起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无法对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系统的培训。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存在教育模式滞后、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灵活性与适用性不强的问题,而且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关注度不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限制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自主创业能力的提升[1]。
(三)创业比例较低
现阶段,毕业后直接就业仍是大学生的首选,参与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很大一部分家长对大学生创业持保守态度,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进行创业,风险很大。从性别角度来看,支持女性大学生创业的比例要少于男性大学生,在家长极度反对的情况下,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坚持创业。除此之外,在资金因素、经验因素、精力因素等的影响下,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人数逐渐减少,创业比例较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