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黄敏雄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7期
[摘 要] 以湖南株洲九郎山职教科创城(简称“科创城”)五年提质升级行动计划为例,梳理株洲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及职业教育层次发展;依据新职教法,科学研究科创城办学定位、教育资源整合、专业群建设、校企联动、产教融合,优化企业科技创新机制等内容。提出了“职教”与“科创”在办学模式、产教融合、科研机制、科技创新的“融”与“汇”上知行合一,互联互动的实施方案。
[关 键 词] “职教”;“科创”;互联互动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7-0001-04
党的二十大关于职业教育提到四个关键词: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普融通是教育链与人才链的融合,产教融合是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科教融汇是教育链与创新链的融合,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的教育新生态。
聚焦湖南长株潭科教融城,落实《教育部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三高四新”战略的意见》(湘政发〔2021〕5号)文件精神,打造株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践行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
科创城将不断强化“职教、科创、宜居、旅游”为一体的职教高地办学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深化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适应性和匹配度,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教育链、人才链,探索精准服务产业链、创新链职业教育模式,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立足把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各层次劳动者对优质职业资源的教育需求。
一、株洲市产业结构分析
株洲市是一座老工业城市,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的300多个第一,如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等。为实现跻身“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列等目标,株洲在产业结构上做了相应优化与调整。自2021年以来,株洲市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打造“三个高地”,建设幸福株洲使命,产业呈现“9+‘3+5+2’+‘4+4’”的布局体系(表1)。
分析2020年以来株洲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增幅数据,特别是2022年前十个月株洲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1%,较2021年1—12月份提升1.4个百分点,全市大型规工企业增加值增长15.7%,中型规工企业增加值增长13%,小微型规工企业增加值增长11.5%;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7.6 ∶ 47.6 ∶ 44.8。呈现出先进制造业增长快、重点企业强引领、新增企业添活力的特点(图1)。
2022年年初,株洲市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級成效明显,其中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幅较高,这对相关产业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株洲市高职专业设置结构分析
株洲的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熊希龄1905年在醴陵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职业教育不知不觉遇到规模偏小、专业布局不合理、实训资源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缺乏发展空间等“瓶颈”。此外,企业改制、院校剥离以及职业院校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等问题也集中暴露。
从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及该年度各学校招生专业分析,科创城9所院校专业设置涉及装备制造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土木建筑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医药卫生大类、财经商贸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但在社会工作、社区管理与服务、老年服务与管理、文化创意与策划、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媒体营销等专业几乎没有涉及,且新兴产业关注度较少。在数字经济发展的今天,根据株洲的产业布局,需要在汽车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陶瓷及服饰等产业上发力,如此才能够持续为产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分析株洲市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类型和专业点数,株洲市高职院校专业开设聚焦于传统专业,聚焦点单一。要突破“瓶颈”,就要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专业结构三个维度上进行分析,寻找行业劳动力结构,分析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高技术人才需求、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方向的协同度。
三、产教融合、科技创新服务效果分析
近年来,随着株洲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三大优势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和两大传统产业为核心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结构。2020年,科创城坚持“职业院校建在园区,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的办学思想,总结株洲深化产教融合做法,形成《关于推进产教融合若干意见》,创新成立了湖南铁道职院田心高科产业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院轨道智谷产业学院、湖南株洲新媒体服饰产业学院、鲲鹏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大师工作室及院士工作室。
但从近几年的职业教育实践及产业服务效果来看,科创城在“职教”与“科创”产教融合内涵质量上还有待提高,特别在空间布局、功能设置、配套设施、组织管理质量上缺乏全局观念,院校之间、城校之间没有打破行政壁垒、没有疏通智力交流通道、产业孵化空间外延狭小、资源共享平台不多;在模块化课程建设、活页式教材编撰、现代学徒制的实施等方面,相互学习交流的桥梁略显阻塞;在企业技术革新及专利产品研发方面也缺少院校科研团队支持。相互之间没有建立相互支持的命运共同体思想,形成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以上分析要求科创城牵头,在组织上、资金上、管理上及运作上做文章,实现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纬度的产业链和人才链双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