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框架的文献综述

2023-09-21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张乃予 史方平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7期

  [摘           要]  经济学家将劳动力技能(人力资本)视为经济增长的引擎、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一直在向智能化制造业进行转型和升级,以低技能和低成本的经济发展方式为基础,然而这又成为产业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要想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就要加强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管理和储备,这也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基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的研究视角,对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框架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分析。
  [关    键   词]  技能型;社会建设;制度框架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7-0017-04
   一、研究背景
   为了积极促进政策落实,我国政府在2021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之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2021年10月,针对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颁布了相关政策,政策中强调我国的技能型社会应于2035年基本建成。显而易见,技能的形成已被我国政府视为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能型社会是以技能形成体系为基础,强化职业教育,营造“国家、社会重视技能培养,国民都能学习和掌握技能”的社会风尚。如此,技能型社会即运用技能推动社会的发展,那么学习和掌握技能将会常态化。
   由于技能型社會提出的时间并不久远,就目前而言,学术界和政府政策方面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相关研究较少。在此背景下,我们更需要理解:究竟什么是技能型社会,其给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带来怎样的变革?如果这对我国来说目前仍是一个“新兴”的理念,那么较成熟的主要发达国家的技能形成制度框架又能否成为可供我国借鉴的模板呢?这些均是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最终选取的研究对象为瑞典、日本、美国和德国。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象四国产业发达,技能培训体制较为成熟和完善,对中国具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另一方面是按照Busemeyer和Trampusch(2012)的分类,这四个国家分别属于不同的类型,对其差异性和典型性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理解开展技能型人才教育的特点,同时与典型样本标准相符[1]。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比较研究法,通过对典型样本国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制度框架进行比较分析,以解释构建技能型社会所蕴含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表现。本研究借鉴了贝雷迪的经典比较教育研究模型(描述、解释、并置、比较),并根据奥斯特罗姆的制度分析和发展框架(见图1),尝试对国际上的技能培养体系展开对比和分析。
   三、研究现状
   (一)关于技能型社会
   通常来说,技能被理解为人力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舒尔茨(2017)的界定中,人力资本是由劳动者掌握的知识、技能等组成,他认为劳动力质量会通过人力资本得到充分体现,这种资本是无形的,并且相较于其他资本类型拥有独特的弹性和异质性[2]。从其效用来看,亚当·斯密早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就曾提出“决定工人才能的主要是教育和分工”,尽管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薪资待遇,但学习成本以及学习难度决定了个体的专业技能,只有那些具备才华和知识的生产型人才能够获得更高的薪资[3]。在此基础上,现代经济学家们研究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使它成为世界不可抗拒的潮流,人力资本要素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也早已成为全球共识。
   尽管我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劳动者群体,但根据2020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公布的相关数据可知,我国有将近2.2亿的劳动者会于2030年就业时受到自动化技术带来的影响(刘晓等,2022)[4]。也正因为如此,在全球生产价值链条秩序重新洗牌之际,我国政府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通过高技能人力资源的培养,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那么,究竟什么是技能型社会呢?
   有研究者提出,基于吉登斯社会投资型国家模式,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理念,这便是技能型社会,制定社会合作制度为所有劳动者提供学习技能的机会和平台(张学英等,2022)[5]。按照吉登斯的理解,在大部分工业化社会,福利国家会缓解底层人民的贫穷现象以及社会排斥问题,国家的补贴和帮扶能够使个体在面对困难时突破局限性(吉登斯,2009)[6]。这一点,与我国政府的意见不谋而合。因为产业升级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高科技研发与车间生产之间的巨大鸿沟加剧了技术人员与一线工人之间的社会不平等。对于这部分构成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其也需要国家进行制度设计,创造充分就业的环境并保证提供充足的工作机会。持同样观点的学者(石伟平,2021)认为技能型社会就是创造人人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人人接受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熏陶的社会氛围与教育机会。而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动力方面,雷世平等人(2022)认为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主观追求催生了这样的制度和组织行为。
   当然,由于技能型社会提出时间并不久,学术界对其含义的建构也并未达成一致。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技能型社会超越了以学校职业教育为中心的边界,且更加关注社会成员在技能培训上的行动及其所带来的福祉。
相关文章:
  • 1 高校考试信息化改革
  • 2 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3 单元主题下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堂表现性评估任务的设计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 6 机会识别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影子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 8 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
  • 9 思政工作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分享
  • 10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