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马青 高志欢 许婷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7期
[摘 要] 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是学院为适应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培养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具有较强职业能力的服务企业最基层的管理者。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信息技术背景,在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分析当前教务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研究智慧教务建设思想及优化路径,为学院智慧教务的建设提供经验参考,进而促进现代班组长型人才的培养。
[关 键 词] 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智慧教务;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7-0081-04
随着江阴现代企业的转型升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更高的技术技能,也需要更强的现代综合素质。我院作为江阴地方政府创办的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一直坚持“地方高校地方办,办好高校为地方”的办学宗旨,以现代班组长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为江阴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具有“现代班组长”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在不断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中形成“二维互动,双轨并行”的培养模式,即“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并重,学院与企业相辅相成”。在此培养目标视域下,我院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从教学实际出发,培养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高级技术性人才。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智慧教务建设作为学院建设的一部分,也应当紧密围绕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因此,智慧教务建设必须立足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革新教务管理理念,紧随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为高校学生、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社会公众等人群提供智慧化服务,形成智慧学习、智慧教学、智慧决策、智慧服务的教务管理新模式,推动高校新时代教务管理的内涵式发展。
一、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
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智能制造迅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引入传统企业,新的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动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对江阴地方企业的调研,现代班组长作为企业最基层的生产、经营、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作为工作岗位对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主要包括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现代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如何培养新时代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综合管理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代班组长,是“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新要求。一方面,培养现代班组长型人才不仅需要注重其职业需求,还需要培养其作为社会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另外,现代班组是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现平台,现代班组长作为企业最基础的管理者,必然是新兴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领头羊”,由此,还要培养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基于教育管理育人的理念,学校必须立足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科学优化教务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新教务管理方式。同时,教务管理工作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分制的改革等,难度日益增加,也对教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资源配置的整合、教务管理工作流程的优化、教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教学秩序的稳定、师生教务管理服务效率的提升,主要依托于教务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新技术的加持下,加强高校教务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建设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现状研究
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多项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关政策,以促进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教务管理作为链接教与学的关键环节,在改革与技术的驱动之下,成为各大院校智慧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教务管理工作水平是衡量一所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判断其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教务管理在高校教学计划、运行、监控、建设等各方面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涵盖了教学计划、课程编排、学生学籍、成绩信息等,承載着不同应用主体的重要信息,是对一个院校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的重要工具,也是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的系统。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职业院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智慧校园教务管理系统的构建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
(一)教务管理系统建设难度大,难以满足不同学院的个性化需求
教务系统的前期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后期的使用及维护需要相关的人才支撑,很多高校受限于经费开支、人才紧缺等问题,教务系统建设困难重重,大多数高职院校采取“小步快走”的方式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将教务系统建设涵盖其中,利用智慧校园建设带动教务系统的推进。但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未独立开发教务管理系统,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专门的软件代理公司负责开发,虽然此类软件代理公司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教务信息系统要素构成,但是软件公司无法直接参与学校内部独有的教务管理工作,因此,软件公司现存的教务信息系统并不完全符合每一所学院的个性化需求。此外,建立教务管理系统的根本目的是更有效率、更有质量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帮助,然而,对大部分高校而言,内部的教务管理系统大多是为了达到教务管理工作目标,满足管理人员的需求。这种现象与“信息化”“智慧化”的初衷相悖,实际服务性质过低,想要满足全体师生的多样化需求,就要完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质量以及管理效率。
(二)教务管理工作起步难、认可度低,人才队伍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