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基于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的PBL混合式教学实践

2023-09-29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郑瑞瑞 吕秀敏 贾婷婷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9期

  [摘           要]  针对应用型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围绕课程教学中的痛点问题,基于PBL教学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以思维和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PBL混合式教学模式,创建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提升能力、强化应用的学习环境,以解决课程教学问题,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思维和应用能力;PBL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9-0053-04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现代化教育应当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所需各学科知识,又要求重视学生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抽象性高、逻辑性强,常用类比思维、归纳方法等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该课程所蕴含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是学生后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应用能力理应成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核心教学目标。
   目前PBL教学法已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并取得成功的实践经验。陈娟等针对统计学习课程的核心内容进行了PBL教学法教学,提升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1]。剡海静将此教学法应用到现代物流学课程教学中。王宁宁等基于雨课堂教学平台,在营养学实验课程中也尝试使用了PBL教学法,并提出了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方法[2]。PBL教学法在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徐静、侯宏录通过引入PBL教学法,研究表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得到提升[3]。史斌等在肝脏外科临床教学中也采用了PBL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4]。PBL教学法也在数学类课程[5-7]的教学改革中得到实践。本文借鉴现有研究经验,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基础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现有“雨课堂+BOPPPS”混合教学模式中引入PBL教学法,发挥其在培养思维和应用能力方面的优势,优化、完善现有教学模式。
   一、课程教学现状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偏重课堂知识讲授和计算训练,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重知识轻思维、重理论轻应用、重概率轻统计”的现象普遍存在,“学以致用”成为空话,教学现状存在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
   (一)课程理论性、抽象性较强,与学生专业缺乏有效联系
   课程内容理论性、抽象性较强,学生难以与自身专业学习相联系,加之高等数学基础较弱,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课程理论知识、思想方法间映射关系复杂,学生高阶思维提升和应用能力培养较难达成
   传统教学中教师侧重知识传授,较少关注学生对本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类比、归纳、演绎等重要思想方法的训练,未能实现学生高阶思维的提升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缺乏新意,学生缺少积极性,学习的持久性和内驱力弱
   课程的传统课堂教学常借助练习和考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形式单一,精准度欠佳。课程中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统计学部分侧重理论,弱化了应用性内容,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同时课程思政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二、课程改革方向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本课程以“建构主义”“PBL教学法”“BOPPPS教学模型”为理论基础,以“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为标杆,以学生发展中心理念为指导,以学生思维提升和应用能力培养为教学驱动,优化教学内容和资源,革新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以思政育人作为课程价值导向,聚焦知识获取与思维提升、能力培养有效结合,创建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强化应用、提升素养的课堂教学环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PBL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本课程将PBL教学模式融入混合式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工具,以设置导向性问题为核心,实现PBL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融合统一,实现知识获取与思维培养的有效结合,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以及评价方式,创建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提升能力、强化应用的学习环境。
   (一)课程目标
   基于教学理念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同時融入思政元素,确定课程的素养目标,使学生感悟课程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数学思想及素养,以及创新、求知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应用,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课程内容和资源
   1.重构知识模块,融合案例、思政元素和统计实验,形成“一重构三融合”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
   重构高维随机变量内容: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由简单到复杂的思路重构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内容,借助类比、归纳方法进行内容教学,降低课程内容的抽象性,强化学生的高阶数学思维和方法。
   融合应用案例:结合专业需求、时政热点和生活实际,以应用性问题案例为载体,合理设置问题链,启发学生思维,深化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增强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度,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相关文章:
  • 1 高校考试信息化改革
  • 2 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3 单元主题下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堂表现性评估任务的设计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 6 机会识别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影子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 8 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
  • 9 思政工作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分享
  • 10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