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严崨 王苏苏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20期
[摘 要]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又是一种精神品质,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并从课程育人、实践育人、阵地育人三个方面提出了培育路径,以期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实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借鉴。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思政教育;培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0-0041-04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入选年度十大流行语,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2017、2018、2021年,工匠精神继续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开启了新时代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新历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工匠精神,2019年9月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指出培育青年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育指明方向。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政教育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做到“专注”“专业”,将精益求精的态度落实到日常学习、工作中,努力营造优良学风、班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实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又是工匠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匠德”“匠心”“匠技”“匠规”的综合体现。中国古代就有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逐步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升级,工匠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新时代工匠精神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工匠精神,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激励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所在。十九大报告写道:“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的储备力量,应把握时代脉搏,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育,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以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为育人导向,创新开展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的内涵发展。改变以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将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中,有助于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各项事业持续发展。
(二)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力量,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灵魂。我国古代工匠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技艺,形成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这些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有助于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从中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精益求精的工匠品格,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四个自信”,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育,是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和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面临着巨大压力,在此形势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中国制造2025”战略引导我国逐渐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提升学生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批具有现代先进工业文化内涵和素养的建设者,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三、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现状
(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尤其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有效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首先,部分学校比较重视专业教学,还没有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育的感召力、影响力不强。其次,工匠精神培育和思政教育各自研究成果较多,但融合理论研究成果甚少。最后,大部分院校能够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但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融合的效果欠佳。
(二)培育机制不健全
第一,顶层设计。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培育工匠精神的专门机构,但少数学校还没有将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和思政教育统筹考虑,缺少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計划、方案、举措,还停留在认识层面,没有付出行动。第二,制度建设。高职院校基本都建立了工匠精神培育的规章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与培育目标存在差距。第三,考核评价。工匠精神培育考核评价体系的考核指标,重思政教育考核,轻工匠精神考核,个别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全面,缺乏对工匠精神培育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