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探讨

2023-10-01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唐自慧 刘勇 王美丽 张德荣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20期

  [摘           要]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其与时俱进至关重要。21世纪以来,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传播媒介层出不穷,且其与传统媒介在交叉融合中不断创新发展,融媒体因势而生。新时代下,融媒体已融入社会各层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融媒体价值已成为提升自身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对此,高校应秉承方向性、主体性、实效性等原则,构建虚拟仿真教学方法、净化实践环境、发展线上线下交互实践教学模式,以此基于融媒体技术多方优势,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创新。
  [关    键   词]  融媒体;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0-0049-04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指出:“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重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在网络媒介形态由单一走向融合的时代下,能否把握时代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已成为高校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此,高校应积极围绕如何响应时代呼唤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一、融媒体的内涵
   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来看,最早出现的媒体为纸质平面媒体,如报纸、杂志、图书等,随后广播、电视等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之后在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下,互联网媒体、手机移动媒体、全媒体等相继出现。其中,前面两种通常被称为传统媒体,后面的则被称为新媒体。传统媒体是相较于网络媒体而言的,包括广播、报纸等,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无法进行互动,且受时间、空间限制。而新媒体在随着技术不断更新变化,现主要包括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互联网媒体与移动媒体,其可打破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但其严谨性与权威性需进一步强化。在媒体不断创新发展下,新的媒体形态——全媒体出现,其定义仅强调了媒介介质种类齐全,是向融媒体过渡的阶段。在媒体新技术不断发展下,融媒体时代正式到来,其既包含各媒介要素,又注重各媒介的融会贯通、各取所长,强调实现资源、内容、宣传、利益等的融合,是对媒体建设与传播形式的创新。由此可见,融媒体并非是实体媒体,而是理念媒体,是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实体媒介相融合使其最大化地发挥优势,实现传播载体多元化与传播形态立体化,实现“资源融通、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实现信息加工与传播的最大效用,全面提升传播效果[1]。
   二、融媒体时代与高校思政課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融媒体时代,高校应在明晰融媒体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其对思政课的影响,灵活开展思政课,充分发挥其在价值引领、行为塑造中的主渠道作用。首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融媒体时代,以短视频、直播为主的网络媒体层出不穷,智能移动媒介设备也步入了更新换代的快轨道,在其影响下,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等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上广泛传播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行为塑造。其次,融媒体的功能优势能够丰富思政课教学。一方面,新旧媒体资源的整合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开展渠道。另一方面,融媒体交互性较强,间接转变了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强化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通过拓展课外教学,推动学生开展自主教育,进一步巩固课内教学成果。信息传播已进入融媒体时代,融媒体的快速发展必将加快思政课教学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高校应立足融媒体时代重新审视思政课教学,为高校思政教育有效传播、学生有效接受夯实基础[2]。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思政课实践教学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但其仍需体现出思政课的教学原则。思政课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政治属性鲜明,能够有效引领学生的思想意识。所以,方向性原则是思政课实践教学需遵循的首要原则。具体来说,方向性原则要求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同时,思政课实践教学应体现思想性特征,努力为学生成长成才夯实思想基础,借助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武装其头脑,升华其思想境界。高校应将方向性原则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道德品质的作用夯实基础,确保学生能够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主体性原则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围绕学生开展的,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实践教学应强调使学生通过切身参与获得成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与实施者,应及时指导学生的行为与思想,把握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并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方法开展实践,在实践中将理论成果内化。同时,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检验书本理论知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关键,能够有效巩固思政课的理论教学成果。所以,在实践教学开展中应坚持主体性原则,由学生通过实践开展自我教育,更好地成长成才[3]。
相关文章:
  • 1 高校考试信息化改革
  • 2 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3 单元主题下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堂表现性评估任务的设计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 6 机会识别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影子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 8 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
  • 9 思政工作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分享
  • 10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