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赖伟才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22期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影响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总体较强,但在就业、社交和心理适应方面仍需提高。影响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和个人价值观,其中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的影响最大。研究提出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建立实践基地、优化政策环境和提高自我适应能力等建议。因时间和经费等原因,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未来研究可扩大样本,考虑更多影响因素和采用混合研究方法。
[关 键 词] 高质量发展;高技能人才;社会适应能力;高职毕业生;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2-0157-04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阐述
随着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技术行业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考量因素。[1]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其环境变化的应对和适应程度,其包括职业技能、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高职毕业生作为技术型人才,在我国劳动力资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建设都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在统筹好“两个大局”,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和就业后社会适应能力状况如何,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二)研究目标和意义
本研究以高职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系统地分析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现状,以及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切实解决广大百姓关心关切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现状,切实解决百姓关心关切的现实问题,为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其次,能够揭示影响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为不断提升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策略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了量化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设计问卷并对高职毕业生进行调查,收集关于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数据。其次,通过深度访谈法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深入访谈,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因素。
二、文献回顾
(一)高质量发展与高技能人才的关系
随着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技术和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强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技术人才培养,改进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已成为紧迫的问题。[2]
(二)高职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现状
高职技能人才毕业生中,只有48.39%的学生能适应社会,另有32.26%的学生面对每年大量增加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加大和快速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表示难以适应社会现实情况。此外,就业方向比较侧重四个方面,即发展空间、收入、能力提升和个人兴趣,与2015年相比,发展空间、能力提升和个人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都在下降,只有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因此,我国的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与当前形势对人才的需求不相匹配。
(三)高职教育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高等教育机构应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高等教育和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对接,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打下基础。例如,新东方烹饪教育主动适应餐饮行業发展的需要,通过与中餐行业各优质企业的合作,实现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同时,还将通过加强校企间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技术创新,探索新途径,促进育人和教学改革工作,为今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然而,由于我国的地理和经济因素,我国教育资源分布的密度与地区的经济状态密切相关,并且西南部和东部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存在明显差异。但是,由于教师质量较低,教学设施不足,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仍面临一些困难。因此,整个国家的教育资源应更加公平地分配,以确保所有地区的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职业教育。[3]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本研究对象为高职毕业生,旨在全面了解他们当前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在这样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极其重要。我们运用调查方法如走访调查、典型调查、开调研会等,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高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在调查开始前,我们将向所有参与的高职毕业生解释本次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清晰说明参与调查研究的时间和要求,最后由其个人做出决定,同意或拒绝参与。一旦个人同意参与,我们会再次确认其同意并感谢其合作,同时提供联系方式,以便随时答疑解惑。
(二)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两种收集方法。问卷调查的设计将基于之前的研究和理论,它包括个人特征、教育背景、就业状况等方面的问题,以全面了解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