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借助CIS理念建构职业本科特色的外语教学评价体系

2023-10-24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牛璐芳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24期

  [摘           要]  新文科人才培养旨在立足新时代探寻中国特色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之路。以“知行合一”为目标,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组建“行知实验班”,以“三跨三融通”为引领,探索和实践新文科卓越人才培养的新范式。以此为基础,新文科卓越人才改革应坚持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实践载体、教学平台、育人环境和保障体系的“一体化”建设,构建新时代卓越文科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
  [关    键   词]  跨学科;新文科;课堂评价;职业本科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4-0065-04
   一、研究背景
   (一)新文科人才培养呼唤跨学科人才共育
   2018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 国内关于新文科中“新”的内涵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即学科样态的交叉性、学术旨趣的实践性、学科创新的多元性。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其本质都是从多元理论视角出发,丰富文科的内涵和外延,寻求文科与实践与其他学科的内在关联,具有跨学科的本质属性。跨学科人才质量成为衡量新时代文科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尤其在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既要对学术发展负责,又要对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择业就业以及终身发展负责,单纯的学科本位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
   (二)新文科公共外语教育缺乏应用层面的实证研究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召开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上诞生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的定义是八字方针:“主动求变,创新发展”。
   当前的新文科外语研究多停留在外语专业的建设上,而对于覆盖面广的公共外语建设的研究匮乏。随着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兴起,亟须将目光转向对于公共外语课程和职业本科院校的外语基础课程建设的研究。
   本研究提倡“多学科协同共育”,聚焦“职业本科”外语教育,围绕“大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借助跨学科理论,利用多学科相互影响、促进并形成职业本科特色的新文科建设。所以本研究以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的课程改革实践为基础,从大学英语的课堂评价环节入手,有效地融入跨学科理论,以评促学、以评引学,是新文科背景下外语教育的关键突破口。
   二、当前职业本科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作为首批职业本科院校,西安汽车职业大学是一所理工类院校,必然在大力发展新工科的道路上进行深入探索。然而,在专业课程之外还存在大量的文科类课程。因此,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外语类课程改革如何为新工科的发展提供强大保障和支持,如何把握新文科建设的内涵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前我国职业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在高职教育的基础上普遍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方式。虽然被普遍接受,但这种评价方式从根本上忽视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无法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同时也忽视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付出的长期努力。单一的考试成绩也无法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高等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的学习、知识体系的完善、学习能力的增进、动手能力的培养、社交能力的提高,这些都是职业教育所要达到的结果之一。然而单一的终结性教学评价体系并不能促进这些能力的发展,某种程度上还会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评”不促“学”
   以西安汽车职业大学为例,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课程的成绩为考试成绩占比70%,平时成绩占比30%,其中平时成绩由作业和出勤构成,这就导致学生过度看重考试成绩、作业和出勤。本研究针对该校职业本科智能制造专业1901-1906班,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7%的学生把上课的重点放在这三个因素上,而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和迁移。所以在固有的评价模式下,学生并不会真正关注课堂、知识的摄取和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教学评价元素过于单一,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评”不促“教”
   在由考试成绩、作业和出勤构成的评价体系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被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认为“出勤即上课”,这样就导致教师课上讲授的知识没有人听,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教师无法得到学生的学习反馈,教学效果无从检验,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在该评价模式基础上的教学会使“教”与“学”渐行渐远,这不符合职业本科院校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初衷。
   (三)“评”不促“研”
   教学评价本应该是教学反思中最重要的基石。但基于单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模式,学生只关注考试成绩、作业和出勤,并没有真正重视知识的摄取,教师也无法获得真实的课堂反馈。从而无法为相应的科研提供足够的数据支撑和实证,造成科研后续乏力。
   三、研究思路
   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通过何种方式融入跨学科理念,以何种方式构建课堂的评价体系,这些都是我校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面临的实际问题。本研究沿着“实践—理论—实践”的基本思路展开。从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的教学实践出发,分析教学现状与问题,总结教学改革的重点领域(即教学评价环节),借鉴成熟的经验和理论(经济学领域相对成熟的CIS理念),探索职业本科教育的新文科评价体系,从而推动新文科建设的落地实施。从职业本科的教育特点出发,坚持素质与技能的融合、育人与育才的统一、 内涵与外延的结合。
相关文章:
  • 1 高校考试信息化改革
  • 2 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3 单元主题下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堂表现性评估任务的设计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 6 机会识别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影子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 8 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
  • 9 思政工作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分享
  • 10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