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原慧丽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24期
[摘 要] 当前,高校资助政策日益完善,资助育人是新时代对资助内涵的化解和提升,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调研分析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现状,积极探索优化学生资助与思政教育双向融合的实施路径,使其育人效力达到最大化。
[关 键 词] 资助;育人;高校;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4-0073-04
近年来,随着资助育人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已从“经济资助”向“资助育人”模式转变,资助育人理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2020 年 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了要完善精准资助育人,提出要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的培育力度。至此,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思政教育功能日益凸显。如何深入挖掘和有力彰显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思政教育功能,以“精准资助”助推“精准育人”,探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的优化与创新已势在必行。
一、高校学生资助与思政教育互融共建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推进资助育人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价值发挥,主要集中体现在学生对资助体系的现实需求。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资助体系中所包括的“奖助贷勤免补”等资助政策,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1],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国家奖助学金的评选、励志典型事迹与宣传等各个环节,贯穿于整个资助工作的全过程。通过“资助”与“育人”两手抓,充分发挥资助育人作用,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培育受助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2],着力从单一的经济帮扶转至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既满足学生较低层次的物质生活需求,又能关注学生高层次的自我发展需求,从而推动高校以“输血型”经济资助为主过渡到关注学生发展的“造血型”资助,将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助推高校实现资助育人,推动资助工作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
(二)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政教育,提升育人质量
高校在落实资助政策的过程中,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深入挖掘资助工作中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日常的教育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资助工作实践中检验思政教育效果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在资助项目中,各类奖助学金的评选条件都为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学生须以相关评选条件和规章制度为准绳,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弥补了思政教育灌输法的不足。同时,在资助过程中,也使学生加深了对资助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各种正向情感的生成,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知恩感恩的意识[1],从而不断提升资助育人的质量。由此可以看出,资助育人以自身的价值意蕴,更好地落实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应紧紧关注学生、服务学生,使资助主体与受助主体密切相连,有效解决学生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诉求,凸显资助育人的价值,这也是资助育人的应有之意。在资助过程中,通过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促使学生自觉履行诚信责任和义务,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通过国家奖助学金的评选,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增强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通过开展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增强学生的感恩和责任担当意识;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有偿资助的方式,使学生凭借自身的努力不断提升本领、磨炼意志、励志成才,真正做到以实际行动反哺社会,将资助爱心薪火相传,实现从扶困到扶志、扶智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思政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广东省部分民办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思政教育功能进行实证调研分析,从而更全面地了解高校资助育人实施情况,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寻求解决路径。
(一)资助育人队伍建设滞后化,缺乏协同意识
1.资助主体协同不一致。目前,高校已形成了以“奖、勤、助、贷、补、免”为主的资助体系[1],学生资助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的财政资金、银行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以及高校从事业收入中提取的资助资金,另外为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的资助资金。其中,这部分社会资金只占到资助资金的很小比例,大约在1%~2%,资助资金配置仍然存在失衡现象,很多高校并没有主动开发资助育人资源。参加调查的民办高校还表示,仅靠政府财政补助的资助经费很难解决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虽然学校也都设立了校级奖助学金,但能够获得资助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范围也非常有限,社会资助则更少,高校未与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效的资助育人合作机制。
2.资助队伍人员配比不足。据调查了解,很多高校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只是在学生工作处下设的一个部门,专职从事资助工作人员的数量与配比要求相差较大,资助部门主要以常规性、事务性工作为主,资助育人工作需要各二级学院辅导员来承担。然而,辅导员除了开展资助工作,还有党团和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日常事务比较繁杂,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资助工作而言,为确保各类资助和奖助学金的公正、公开、公平,辅导员常常陷于大量的申请材料审核之中,无力顾及與思政教育工作的融合,对资助育人工作的了解不够深入,育人活动和形式往往流于形式,没有深刻认识到学生资助也是渗透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未能有效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