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胡彩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24期
[摘 要] 采用访谈调查法,運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探究大学生网络言语行为特征。调查发现,一方面网络言语行为是学生情绪表达的“窗口”,言语类型的衡量标准呈现出“多元”趋势;另一方面学生内外需求的“满足”和价值观念的“映射”,凸显了大学生的群体属性。为引导大学生规范网络言语行为,需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的网络素养。
[关 键 词] 大学生;网络言语行为特征;引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4-0089-04
一、研究背景
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介已成为人们在物理空间之外投射表达思想、情感、态度的重要载体。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热衷于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成为各类网络信息最直接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网络言语行为指的是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情感的行为,属于网络行为其中一个类型。大学生的网络言语行为一定程度上是其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行为模式的映射,探究大学生的网络言语行为特征,对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现有研究来看,研究视角主要涉及语言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1、2];研究问题层面,学者们对“网络行为”的关注较多,如“网络学习行为”“网络社交行为”“网络消费行为”等[3、4],专门研究“网络言语行为”的成果较少;研究方法层面,问卷调查法是方法层面的主流,较少采用访谈调查等定性研究方法[5、6];研究内容层面,特征分析多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年级、性别、专业的差异分析[7]。基于此,为了对大学生网络言语行为特征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本文通过深度访谈,从言语行为类型、动机、功能等多个层次审视大学生网络言语行为规律,对规范大学生网络言语行为“对症下药”,以期推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革新。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了G市Z大学的20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为了体现样本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综合考虑了年级、性别、年龄、生源等因素,年级跨度涵盖了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选取了男生6名和女生14名,年龄层次皆是“00后”。样本分布图如下。
(二)研究方法
为了获得更加鲜活的第一手研究资料,本文主要采用访谈调查法,编制《大学生网络言语行为访谈提纲》,对20名访谈对象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方式,对访谈资料进行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从微观层面把握大学生网络言语行为特征。
(三)资料收集
本文采取线上和线下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研究资料。访谈之前,会向访谈对象详细解释本文的核心概念,并给予充分的时间熟悉访谈问题,让访谈对象畅所欲言。访谈过程中,会认真倾听和记录,并就回答内容进行适时追问,以便获得更加深入的信息。
(四)资料整理
访谈结束后,将访谈资料进行逐字逐句整理编号,并进行深入阅读,运用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方式进行编码,见文末表1。
1.开放式编码。开放式编码是将原始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的操作化过程。[8]本文对访谈资料进行逐一编码,共提取了256个概念标签,经过反复比较和修正,去除重复、同质化标签后,共保留了84个初始概念。在此基础上,对初始概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11个初始范畴。
2.主轴编码。主轴编码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现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9]本文将开放式编码阶段的11个范畴归纳成了5个主范畴,分别是使用情境、言语类别、言语动机、言语功能、群体特征。
3.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轴编码基础上挖掘出核心范畴,处理好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关系。[10]本文对初始范畴进行回溯,对主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反复归纳和整合,确定名为“大学生网络言语行为特征”核心范畴。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使用情境:情绪表达“窗口”
大学生何种情形下会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言论和动态,是大学生网络言语行为特征最直接的体现。通过主轴编码,本文提炼了“使用情境”主范畴,涵盖了情绪表达和诉求满足两个初始范畴,是大学生发表言论最常见的两种情形,其中情绪表达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除了满足日常学习、生活、求助、兴趣等需求外,大学生更多将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言论和动态,视为在虚拟世界表达想法最有效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代表了他们当下最真实的情绪和情感状态,被当作学生情绪表达的“窗口”。
“生活中的小庆幸,遇到一些开心的事情,看到感兴趣的事物,会发表言论和动态(A4)。”
“之前申请转专业时非常焦虑,发了一条状态,有学姐给我加油打气,负面情绪得到了抚慰,支撑着我顺利渡过了这段焦虑期(A3)。”
此外,与现实世界不同的是,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与虚拟性可将真实姓名、身份、场景等模糊化处理,也为学生释放自己的情绪提供了便利。现实生活中较少表达自己的学生,在隔着手机和电脑屏幕的网络世界,也可以轻松自如地表达自己。“大家现实生活中很少和其他人交流,但隔着手机屏幕可以很活跃地交流(A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