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构建与实施策略

2023-11-06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敖霞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24期

  [摘           要]  作为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高校有责任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和拓展生命。但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构建研究和具体实施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通过梳理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分析生命教育的內涵,提出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应包括的具体内容和相应的实施策略,旨在丰富该领域的研究,为各大高校构建生命教育课程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4-0169-04
   大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知识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大学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还有责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因此,在高校开展以提高大学生生命意识、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目的的生命教育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一、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
   1968年,生命教育由美国学者华特士首次提出,旨在预防和治疗药物滥用、暴力等问题。他的理念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建立阿南达村和阿南达学校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此后50年间,生命教育理论传播到世界各国,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全球第一个生命教育中心,该中心后发展成正式的国际性机构。此后,世界各国都陆续开展了相关教育。
   我国的生命教育可追溯到教育学家陶行知,他提出的“生活教育”“做整个的人”是我国生命教育的启蒙。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生命教育进入了本土探索阶段,如黄克剑、张文质等于1993年提出“生命化教育”并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这之后,学者叶澜、冯建军等都在专著中分析研究过生命教育。2005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在全市中小学系统、科学地开展生命教育。黑龙江省、云南省、青岛市等也陆续提出生命教育。
   标志着我国生命教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的是国务院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指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了生命教育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纲要》将“安全教育”与“生命教育”并列,显然二者同等重要、但内涵不同,可消除一部分人认为生命教育等同于安全教育的误解。
   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相关课程。但就全国范围而言,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构建研究和具体实施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探索。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内涵已经非常丰富。国外的生命教育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热爱生命,如英国各学校的生命教育中心设有特殊的预防宣传机构,目的是引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二是生死教育或死亡教育,如德国的“死的准备教育”、美国的“生死教育”等。除此以外,生命教育根据对象、文化、地区的不同,还包括品格教育、情绪教育等。
   虽然生命教育的内涵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所不同,但正如学者冯建军提到的,生命教育是一种“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意义,最终达到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因此,生命教育应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拓展生命,最终提高生命质量、实现人生价值。
   三、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 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关注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本质。”我国教育学家顾明远教授在2020年也明确指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学校要加强生命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生命、尊重人类、尊重他人、尊重自然”。纵观当代大学生的生命状态,生命教育开展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
   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对死亡的看法非常简单,认为死亡就是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甚至有人觉得无所谓生死。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人对死亡讳莫如深,所以学生从家庭、社会和学校都较难听到关于“死亡”的讨论。不知道死亡的严重性,也就很难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之处。要想让大学生对生命有正确的认识,就必须提高他们的生命意识,这需要学生从认知上意识到生命的有限,理解生命的高尚和珍贵,如此他们才能自觉爱护生命,及时制止别人伤害生命的行为。因此,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生命,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有质量、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是生命教育的目标,更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二)提升大学生的精神追求
   学生进入大学前基本上都在应付各类考试,忙碌的生活让他们无暇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入大学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多,面临的环境也更多样化,加上网络资讯的发达,他们受到多种价值观的强烈冲击。调查表明,受升学、就业、人际关系等因素影响,有64% 的大学生常常感到压力大。大多数学生面临压力和选择时,往往表现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状态,一切行为皆有目的、一切付出皆要回报,精神追求,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精神正在逐渐流失。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待当下的处境,从人的本质树立价值观,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在关键时刻能做出更高尚的选择。
相关文章:
  • 1 高校考试信息化改革
  • 2 现职军官培训课程“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 3 单元主题下高职院校英语口语课堂表现性评估任务的设计
  • 4 课程思政背景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工作路径研究
  • 6 机会识别对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 7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影子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
  • 8 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的研究
  • 9 思政工作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模式与经验分享
  • 10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