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周丽娟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25期
[摘 要] 主要探讨高职社会招生人才培养的实践,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为例,通过对高职院校社会招生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教育、师资队伍、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的探索和总结,分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困境,并探讨实现高职社会招生人才培养的策略和途径,旨在为高职教育改革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经验。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社会招生;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5-0085-0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在不断探索创新。百万扩招以来,高职社会招生作为一种新兴的招生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根据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结合社会人员实际,单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行插班、单独编制校内校外班级,独立教学、综合评价,采用全日在校制、半工半读制、弹性学制等人才培养方式。
一、建工专业社会招生人才培養实践概况
(一)建工专业社招生录取情况及班级设置情况
建筑工程学院建工专业完成三个批次的社会招生,总计6个班级,158名学生。首批录取了3名学生,这3名学生独立编班为建工2016班。第二批次录取了101名学生,根据生源地域来源,独立编为3个班级,分别为建工2026常州班、建工2036昆山班、建工2046无锡班。第三批次录取了54人,独立编成2个班级,分别为建工2056班和建工2066班。
(二)建工专业社招生教学班培养方式
建工2016班的3名社招生是在校全日制培养的学生,采用插班培养方式。由于人数太少,因此这3名学生插班到建工2011班学习,3名学生和该班级学生一样参与班级事务、参加班级活动等。建工2026常州班、建工2036昆山班、建工2046无锡班、建工2066班这四个班级是校外班,根据学生所在地进行组班,采取半工半读培养方式,按照建工学院社招生的校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建工2056班是唯一一个全日制在校社招班,采用全日制培养方式,按照建工学院社招生的校内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
(三)建工专业社招生人才培养方案
6个社招班独立编班,都配备了专职班主任进行日常教育和管理。学院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单独制订社招生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结合社招生的培养模式,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课程。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在校生和校外半工半读学生灵活安排,特别是对校外学生,通过校内集中授课、送教上门、企业专家授课等形式,联合企业培养、考核社招生。
(四)建工专业社招产教融合情况
建工学院和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以推动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与学生较多的企业共同制订专业课程、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确定实习等培养环节以及教材和教学设备的使用,以更好地培养实用型高素质人才。同时加强教师与企业导师交流合作,促进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在顶岗实习阶段,企业还为学生提供实习或实训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和提升实践操作技能。产教融合提升教学和实践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
(五)建工专业社招生毕业情况
目前,158名社招学生中,有3名校外培养的学生因工作太忙等原因办理退学,其余学生按照学校要求正常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第一、二批次报到的社招生已经完成毕业论文答辩,陆续毕业,第三批报到的社招生将在下半年完成论文答辩,年底也将毕业。部分因为工作繁忙、偏科、学习能力弱、学习不重视等情况不能及时毕业的学生,采用弹性学制、学分兑换等形式进行毕业考核,学分修满,达到毕业要求再毕业。
(六)建工专业社招生就业情况
学校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掌握就业市场动态,为学生提供众多就业机会。从近两年陆续毕业的社招生就业情况看,高职院校社招生就业情况持续向好,基本能实现就业。学生集中在上海城建市政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南通三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建筑科学研究院、江苏常虹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等公司就业,第一、二批学生就业率达到100%,第三批学生目前处于顶岗实习阶段,全部找到企业进入实习环节。
(七)企业对人才培养满意度反馈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从学生的能力素质、专业知识、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了解企业对建工专业社会招生人才培养的评价。建工类专业社招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协同工作,共同完成任务。与统招生相比,在实践能力方面,社招生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更加突出,能够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二、建工专业社会招生人才培养困境
(一)无人才培养模板可以参考
国家提出百万扩招计划,各高校积极参与招生,各学校的校情、学生生源都不一样,各学校都是“摸着石头”开展工作、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国内学者对社会招生人才培养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刚刚开设社招班级的几个职业院校,均各自开展社会招生人才培养,没有可以参考的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可以看到的各高校对社会招生人才培养的相关成果还不是太多,且都是针对自己学校的实际开展的个案,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教育资源聚集、体制机制创新和教学形态改革发现高职社招生联盟化培养模式、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全日制人才培养、立地式协同育人工场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