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高校课程思政效果评价实证研究

2023-09-06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李海英 饶鹏 林柳 蒙丽丽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15期

  [摘           要]  将技术接受模型应用于高校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构建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学习意愿三者关系的概念模型,运用结构方程建模法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均显著正向影响学习意愿,感知易用性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管理建议,并对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做出说明。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技术接受模型;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5-0001-04
   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纲要》实施以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涌现了一批研究成果[1],其中,部分研究开始关注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方面探讨高校课程思政效果评价[2-4]。这些研究在评价内容上以课程思政的实施和组织过程为主,评价的焦点集中于教师的授课内容,鲜少有研究关注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态度和接受程度。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要实现这个目的,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态度和接受显得尤为重要。技术接受模型能很好地解释用户对于信息技术的态度和接受度,被广泛用于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5]。《纲要》强调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鉴于此,本研究将技术接受模型应用于高校课程思政效果评价,实证检验影响学生课程思政接受度的决定因素,并据此提出建议,以期改进和优化课程思政。
   一、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由 Davis于1986年提出,用于解释用户接受信息系统的决定因素[6]。技术接受模型基于理性行为理论而构建,该理论旨在预测和解释人类行为[7]。理性行为理论认为个人行为是由行为意图决定的,而行为意图则由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共同决定(图1):行为意图是指个人执行特定行为的意向强度;行为态度是指个人执行目标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感受;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对于那些对他很重要的大多数人认为他应该或不应该采取特定行为的感知。行为态度由个人对行为的信念与对这些信念结果评估的乘积决定:信念是指个体对于执行特定行为所导致结果的主观概率;评价是指对结果的隐含评估反应。态度的决定因素表明,外部刺激只能通过改变个人信念结构的方式间接影响态度。理性行为理论认为,主观规范由个体的规范信念,即对特定个人或群体的感知期望和遵从这些期望的动机的乘积决定。
   理性行为理论是一个通用模型,因此它没有对特定行为的信念进行具体说明。使用理性行为理论必须首先明确对于所研究的行为,哪些信念是显著的。Davis[6]对理性行为理论进行了改编,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图2)。技术接受模型认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用户信息系统接受行为的主要相关因素。感知有用性被定义为潜在用户对于使用特定应用系统会在组织环境中提高工作绩效的主观概率;感知易用性指的是潜在用戶期望目标系统不费力气的程度。与理性行为理论类似,技术接受模型也假设计算机的使用行为取决于行为意图,不同之处在于技术接受模型的行为意图由个人对使用系统的态度和感知有用性共同决定。感知有用性和使用意图的直接关系是假设人们形成使用计算机系统的意图,主要基于对它提高绩效的认知评估。由于理论性和心理测量不确定,主观规范没有被纳入技术接受模型[8]。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共同决定使用态度,同时感知易用性直接影响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受各种外部变量的影响。
   技术接受模型简洁、明了,同时兼具理论性和通用性,能够解释广大终端用户对计算机系统的使用行为,被广泛用于信息系统领域[9]。近年来,随着网络教学的兴起,技术接受模型开始用于评估教师的网络教学行为[10-11]。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新常态[12],《纲要》也强调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本研究将技术接受模型引入课程思政效果评价中,分析影响学生接受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据此提出建议和措施,为优化和改进课程思政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假设
   Davis等[8]的实证研究表明,短期而言,态度对行为意图影响较小,长期来看,二者的关系不显著。于是,他们提出了仅基于感知易用、感知有用和行为意图三者因果关系的简约模型,认为这三个因素能有效预测和解释用户行为。
   (一)感知有用性与学习意愿
   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户关于使用特定系统对提高工作绩效的主观感受。Davis等[8]认为,在组织环境中,人们形成的意向行为是基于他们相信这些行为将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的想法,而不仅仅是对行为本身所引发的积极或消极感受;行为意向主要基于认知决策规则来改善绩效,不一定会激活与绩效有关的正面情感;如果在决定使用特定系统时情感没有完全激活,人们的态度不能完全捕捉到绩效考虑对其意向的影响。因此,他们假设人们形成使用计算机系统的意向主要是基于对其如何提高他们绩效的认知评估。蔡燕等[12]关于直播课程学习意愿的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显著正向影响学习意愿。
相关文章:
  • 1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现状及实
  • 2 数字经济新时代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
  • 3 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框架的文献综述
  • 4 基于系统性文献综述的国内分层教学评价现状研究
  • 5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初探
  • 6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第二课堂改革与实践模
  • 7 “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路径研究
  • 8 “职教”与“科创”互联互动研究
  • 9 “三全育人”视域下广西民办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文化育人
  • 10 “能源情怀”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育人过程的思考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