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中心 >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4-11-05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论文中心

【热点导读】: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机启动常见故障  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和装备发展趋势及对策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更多精品 源自 计 划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工学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课堂中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与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它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运作人才。
    “工学结合” 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科本位转向职业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
    我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是为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机械制造行业的各类企业培养操作普通机床进行零件加工、机械设备装配调试与维修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专门培养与机械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技能型人才,实行“工学结合”显得更为必要,因此,不断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我校本专业正在探索实施以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应用到教学中。
    一、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学年采用基础知识学习与相应基本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主要培养学生首次就业的岗位胜任能力;第二学年采用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岗位的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第三学年专业拓展能力学习与培训、毕业设计,与就业结合的顶岗实习。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依托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大型企业,运用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1”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二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进行生产性实训的顶岗实习。第一年:进行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相关课程实训环节训练,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能力。第二年: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相关课程实训环节训练,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第三年:与就业结合的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中结合就业开展顶岗实践活动,为就业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培养学生岗位的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能力本位、就业导向,校企合作1+2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根据这一主线我校与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办学,实现“办校入企”。第一年:学生在校内进行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相关课程实训环节训练,入学初期进行“看生产,讲专业”认知实习,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能力;第二、三年:把班级建在企业,岗位工作项目即典型的工作任务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紧密联系 。车间就是教室,学徒是学生,师傅是教师,根据培养目标,专业课由学校的老师到企业去教学,毕业后学生在岗位上继续工作,既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又能成长为岗位上的熟练操作工。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企业会付给学生劳动报酬,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企业为了让学生能上岗必须承担培训任务,这样,学校节省了办学成本,而企业由学生来承揽加工业务,从中产生了效益。
    三、“订单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模式是指学校根据企业对用人的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它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有针对性培养企业所需人才,这种模式让学生明确自己所从事的岗位,明确岗位上的典型的工作任务,有选择的进行学习,同时不用担心就业,企业也有后备工人,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三方共赢的一种工学结合教育教学形式 。我校曾与多家用人单位合作开办了“订单班”,效果很好。
    四、“引企入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与本地区的大型企业联合成立培训基地,企业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企业提供能工巧匠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生产工作,学校出师资,针对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由双方共同对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培训。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在做学,学中做,学校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能培养出适应性强、企业急需、动手能力强的一线技能型人才。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很多很多。在今后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必须要不断地探,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适用的,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

更多精品 源自 计 划

相关文章:
  • 1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 2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加工教学中的应用
  • 3 任务引领教学法在中职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 4 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趣味教学策略的积极融入
  • 5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 6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网络营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7 项目教学法能有效提高职业中学的计算机教学质量
  • 8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
  • 9 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 10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设置与锡林郭勒地区产业需求对接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