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刘慧 于皓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4期
[摘 要] 军事理论课程涵盖军事思想、军事历史等多个范畴,是高校国防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军事后备力量,应对新军事变革挑战提供力量支撑。作为高校各专业本科公共必修课程,军事理论课程在提升青年国防安全意識与国家荣誉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课程采用互动研讨式教学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国防储备人才。尽管采用互动研讨式教学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但多数院校仍旧普遍存在授课教师主导明显,学生主体地位缺失以及课堂容量过大等现实困境,因此有必要从实际出发探析军事理论课程互动研讨教学可采用的实践路径。
[关 键 词] 军事理论;互动研讨;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4-0113-04
军事理论课程具有内容丰富、时效明显、实践性强等特点,如何将“红色传承”“国防意识”“情感价值”等多方面内容更好地融入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一直是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关注的热点。互动研讨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师生通过共同探究、论证或实践,提出解决问题方法并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教学方式。[1]在军事理论课程中采用互动研讨式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体,既对提升学生课堂参与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动性具有显著优势,又能锻炼学生军事思维、提升综合素质,为提高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效果与成果提供对接空间。
一、军事理论课程采取互动研讨式教学的现实难题
(一)课程教学以传统讲授为主
军事理论课程是各高校本、专科阶段统设的公共必修基础课程,课程与政治学、历史学、战略学等学科联系密切,对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质起到积极作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教育评价、评估体系侧重考察授课教师专业素养、授课质量,容易忽视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传统讲授式方法授课来实现教学目标已成为各高校广为适用的范式,传统授课模式下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断精进专业知识储备,提升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但却难以走出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互动参与少,教师知识输出与学生知识吸收脱轨的困境,更遑论学生高阶情感价值的培养。
(二)高班级容量低知识吸收
教学实践表明,小班式教学对互动研讨式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但部分高校存在军事理论课程课堂学生容量过大的现实情况。受诸多客观因素限制,多数高校采用大班制授课方式,授课教师无法充分关注到学生的学习需求,更难以实现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性因材施教地高质量授课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高质量吸收,在客观上增加了军事理论课程开展互动研讨式教学的难度,难以实行差异化、分众化的教学。为提升授课效果,部分院校尝试借助全程监控方式完善对学生的考核,将课程考核分为出勤率、作业和闭卷考试三部分,但经多次课堂实践验证,学生的知识吸收率较低,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三)师资团队专业程度低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规定,军事理论课程全程共计36学时,内容涉及中国国防、军事历史、高技术战争、国际战略环境和我国国防建设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理论性强,涉及学科领域众多,对授课教师的学科专业性、知识全面度提出了较高要求,但大多数高校缺乏专业的军事学学科背景出身的专职教师,授课教师多数为相关课程教师、校保卫工作人员或辅导员兼任,课程严重缺乏“军味”。与此同时,部分高校的军事理论课程组缺乏统一规范的课程教学计划,对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把控不严,较少开展集体备课等活动,导致课程建设整体滞后,授课质量欠佳。
(四)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部分高校的军事理论课程尝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但成果不明显。分析其原因,多数存在缺乏授课教师有效组织与引导、资料归纳提炼不充分、讨论互评不科学等问题,由于缺少研讨经验,学生对于选题无从下手,多数依赖教师的单方面任务指派,汇报讲授与研究讨论时仍旧停留在教材内容的浅层知识点上,缺乏实践联想与理论创新,众多学生对高技术在现代军事上的实践运用、新军事变革的实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对军事发展进步的重要意义等实际问题思考与研究不到位,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气氛沉默、研讨效果不佳,难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军事思维潜能。
(五)课程重视程度偏低
军事理论课程作为将全面国防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基础课程,相较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而言,存在师生重视程度普遍偏低的现象。部分高校缺乏总体国防思维,未能全面认识到国防与学生终身发展的必要联系,降低教学要求,将军事理论课程划归马克思主义学院分社课程,选派青年教师进行授课,也有部分高校将军事理论课程单纯视为学生“强健体魄”的一部分与军事技能相关课程相结合,任用体育教师作为主讲教师,甚至有部分高校将该课程学时进行压缩,讲求“短且快”,在短时间内集中授课并快速结课。作为2学分的基础课程,部分学生往往视其为“减压课”,课上不认真听讲的现象更是甚为常见。
(六)教学保障建设不到位
受制于课程内容特点,传统电化教学难以满足课程需要。军事理论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优质的军事理论教学需深植于丰富的军事实践中,受经费、学生安全等因素影响,绝大多数高校无法采用现地教学、虚拟实践空间构建、案例场景还原等方式来增强课程的实践性,且多数院校并未建设专门的军事理论实验室、活动室,课上多依靠教师收集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来进行简单的知识扩充,缺乏实践性、专业性、新颖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