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论文中心 >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探究及思考

2023-07-06  |  点击:  |  栏目:论文中心

本文作者:杨永明 发表期数:现代职业教育 2023年4期

  [摘           要]  通过阐释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结合教学经验分析实践难点,探究了如何重新进行课程定位,充分利用新媒体软硬件教学工具,改进教学模式,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富含思政教育元素的特点,通过与思政教研团队合作、倡导校级合作等方式,逐一解决难点问题,实现课程思政在教学目标、形式、内容等方面的融合,契合新时期育人要求。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大学语文;融入优势;实践难点;策略;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04-0133-04
   在中华民族稳步崛起的關键时期,培育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髓的优质人才前所未有的重要,凝聚伟大领航者超人智慧的课程思政理念应这一时代要求而生,为高校明确了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需把融入课程思政作为首要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纵观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进程,大部分教师借助本学科与思政联系紧密的优势,探索出促使两者融合的可行路径。但受制于课时安排、学生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思政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积累等因素,这一课题的探究和思考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天然优势
   (一)大学语文课程天然具备思政教育属性
   古今中外,思想品行方面的成长都是衡量人才培育成败的重要标准。在中国传统育人模式下,追随师长足迹,通过饱读诗书、不懈思考持续提升个人修养和思想、道德境界,是一代代年轻人的典型成长轨迹。在近现代的学校教育体系中,以德育为基本出发点的思政教育,则承担了大部分传统育人功能。在注重技能训练、知识积累的现代社会,成了保证年轻人品行端正、人格完善的关键。而大学语文教学以语言文学为载体,在面向非文学专业学生传授表达技能的同时,也承担着提高其人文素养和思想境界的育人功能[1]。在教学过程中,阅读经史子集、品鉴诗词歌赋、探究文学作品创作规律,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具备个性化审美情趣,还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所以,大学语文课程天然具备思政教育属性,为实现其与课程思政融合提供了可行性路径。
   (二)大学语文教材中富含思政教育素材
   现行各版本大学语文教材的最大共同点就是汇集了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的思想、伦理、文化等元素,无不体现了作品创作年代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成就,反映着作者本人和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观念。对大学生而言,阅读和品鉴这些作品,了解作者创作生活或仕途的经历,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文学艺术领域的知识、写作技能,还会在精神层面受到感召,影响其价值取向、生活观念、理想追求。例如,在学习儒家经典的过程中,青年学生可以从孔孟等思想大家的经典语录中,找到困扰自身问题的答案,坚定其在理想追求、价值定位等方面的信念。从课程思政视角衡量,这一特质为改革大学语文教学、促进其和课程思政融合提供了便捷路径。简而言之,只要明确了思政教育的具体目标和方向,就可以在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中找到适用的素材,以直接传授或间接渗透的方式融入教学。
   (三)大学语文与思政课程有共同的育人目标
   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一直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塑造非文学专业大学生品格的重要载体,和思政课程的育人目标有一致性。在课程思政理念诞生之前,虽然大学语文教学主要致力于让学生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但教材选编表明实际的教学目标远不止于此。首先,经史子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历来占据了教材内容较大的比重,而其语言文字运用和现代人的写作表达方式有较大差别。之所以将这些以文言创作的作品编入教材,显然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思想哲学的非凡造诣,提升审美能力和修养的同时,形成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这一点和当今的思政教育目标不谋而合[2]。其次,鉴于人文素养对个人品格、审美和言谈举止有重要影响,大学语文课程一贯强调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而思政教育的根本育人宗旨和这一育人目标相一致,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找到促使两者融合的捷径。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两者之间的天然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需要赋予大学语文全新的育人功能,使其成为思政教育的载体之一。而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从古代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到近现代戏剧、小说和诗歌,几乎涵盖了所有影响深远的经典作品。所以,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几乎可以涉猎中国历朝历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巅峰之作,间接受教于各个时代的名师大家。反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思想和民族精神内核,则与这些作品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精髓一脉相承,其实质就是在凝聚当代中华民族领导人智慧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创造性继承与发展。例如,其中的民主、富强,并非如许多青年学生认为的源自西方现代工业文明,而是对《诗经》《论语》等中国古代典籍中描绘的社会各阶层平等、民众安居乐业等理想追求的继承,并且在新形势下赋予了其更加具体的含义,使之不再是少数有识之士的理想,而是成为全社会人民的共同追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思政课程和大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动因,又为实现融合目标搭建了桥梁。
   二、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难点
   虽然大学语文教学具备融入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但在实践探究过程中,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调整、理念和模式转变等依然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思考解决之道。归纳融入路径构建的难点并明确其来由,才能掌握进一步改进实践教学的要点,让两者的融合更加自然和有效。
相关文章:
  • 1 “双高计划”引领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创
  • 2 基于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型庭院设计与营造课程资源构建与
  • 3 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 4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机制研究
  • 5 基于产业学院的高职院校师资培养与队伍建设研究
  • 6 高职院校引进企业能工巧匠人才的现实困境及破解策略
  • 7 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智慧教务管理研究
  • 8 浅析高校教务系统建设过程及管理建议
  • 9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 10 核心素养视角下大学生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