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导读】:环境污染的绿色化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如何保护全球环境
中英两国在环境学科领域的合作与对比研究
精品源自教学论文
1 引言
21世纪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及自然灾害问题。环境是一门跨学科交叉型学科。该学科的研究领域在上世纪50~60年代主要侧重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方面,目前已扩大到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等方面,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多方位的、经常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是该学科的鲜明特色。各国的研究人员和教员常在“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学术机构和国际期刊中担任职务,并借此不断了解和跟踪国际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目前,环境科学领域在中国的国际合作已经进入到环境治理的实质性阶段,我国通过与国外学术机构和国际组织联合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组织和参与国际的大型研究项目。
中英两国在环境学科领域有悠久的合作历史。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两国就开展过清河流域水污染控制工程中英合作研究第一阶段的相关工作[1]。2003年9月,英国水行业代表与中国就推动中英两国在公用事业市场化中的合作进程召开了两次中英水务监管机制研讨会[2]。2004年10月,中国环境文化节在主题设计为“环境发展与合作”的当届国际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联合国环境署官员、非政府组织代表、企业代表和政府官员等300多人,围绕环境发展和国际合作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3]。2005年6月,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和英国标准协会(BSI)主办的2005年中英标准高层研讨会在京举行。该研讨会是落实2004年中英签署的《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局与英国标准协会合作协议》的一项重要技术交流活动[4]。2007年,燃煤发电二氧化碳低排放中英合作项目在北京启动。该项目被称作近零排放项目,它将在18个月的工作周期内,向中国提供碳捕获与埋存技术的能力建设,加强中欧专家之间的交流,并研讨在中国采用燃煤发电示范碳捕获与埋存技术的一系列方案[5]。另一方面,两国的研究者也就一系列环境学科的合作问题进行了相关理论探讨和研究。Li You[6]等人对本土和全球的二氧化碳对中英之间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Mander[7]等人就土地资源和水能源管理的国际合作机制进行了探讨。宋丽弘[8]从国际法视角出发,根据国际合作原则,提出了内蒙古草原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思路。本文从信息分析角度出发,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用详细数据分析对比了两国在环境学科领域的发展与合作情况,分析结果可以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两国在环境学科领域的更进一步的合作奠定基础。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ISI Web of Science可以进行被引文献检索(Cited Reference Search),直接检索某一篇文献发表以来应用的情况。因此,本文通过这一强大而独特的检索机制,根据Web of Science的学科分类,针对环境学科所包括的ENVIRONMENTAL STUDIES(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SCIENCES(环境科学)、GEOLOGY (地质学)、ECOLOGY (生态学)、WATER RESOURCES(水利资源)等子领域进行检索,追溯该领域中英两国合作研究的起源和发展情况,探讨中英两国在环境学科各个研究领域的优势与合作机会。本文对该数据库文献调研时间段为1999~2011年,我们分别检索了环境学科中英学者历年的发文数量和被引数量,以及中英两国学者合作论文的发文数量和被引数量。为了更好的体现中英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与其他国际合作的区别,本文同时检索了中英、中美、中法、中德、中日学者历年合作发表论文数量与合作论文被引数量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总结了中英两国在环境学科领域的研究状况和彼此合作现状,以及合作上的不足和待改进之处。
3 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主要的计量对象包括发文量和论文被引量两个方面。通过对1999~2011年间Web of Science收录的174,563篇环境学科论文(包括5个子领域)进行计量统计来分析文献信息的数量关系和分布规律。从发文量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为60,169 篇,占总量的34.46%。其中,中国与国际间存在合作关系的论文有15,070篇,占中国发文量的25%,合作的国家/地区达到149个。英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为76,192篇,占总量的43.64%,其中与国际间存在合作关系的论文有34,561篇,占英国发文量的45.36%,合作的国家/地区达到 210个。从被引角度分析,中国发文的累计总被引次数为358,462次,英国发文累计总被引次数为1,040,923次。
从这一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在环境学科领域中国的发文量增长速度要高于英国,这种趋势近几年尤为明显。然而,英国的国际合作度要明显高于中国,有一半的发文来自国际间合作的论文。从论文被引数量分布上来看,英国学者论文的总被引次数和篇均被引次数均高于中国,其中英国论文总被引次数是中国的约2.9倍。英国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13.66次)约为中国论文(5.95次)的2.3倍左右,可见英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更具国际影响力。
3.1 中英两国发文量统计及被引分析
表1的发文量统计,揭示了中英两国在环境学科研究领域的概况。从表中我们看出,在论文的收录数量上两国的差距不大,但中国的论文数量呈现出年份上的巨大波动性,从图1曲线可以看出,2007年收录了7,531篇,较2006年增长了1.9倍,而2008年又迅速减少至6,487篇。相比较而言,英国发文量的年度波动性较小,近年来的发文量保持在5000~6000篇左右,变化较为平缓。
图1清晰地反映了两国发文量的年度变化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在环境学科的论文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增长率为15%左右,在波动中总体呈上升趋势。英国近十几年来论文数量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同时近两年来稳中有升。这一图形走势表明,在该领域英国存在明显的研究优势,例如研究基础好、发展稳定。而中国发文量骤增说明目前正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进一步进行文献分析可发现,发文量的数量增加是由会议索引论文数量的大量增加引起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研究在科研人才上的数量优势,因为会议论文虽然质量与期刊论文相比较低,但发表周期短且研究成果见效快。中国大量的会议论文增长表明投入该领域的科研人员基数在大批增加。结合上述分析结果,笔者建议中英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可充分发挥英国研究基础雄厚的优势,结合中国研究人才多的优点,进行优势互补,争取两国在该领域更多更快的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对中英两国1999~2011年在环境科学学科领域发表论文的历年被引量作了统计(见表2)。按照论文被引总量进行对比分析,英国论文的被引总量远高于中国,被引总量是中国的3.5倍。而按照篇均被引量计算,英国达到13.66次/篇,中国则为5.95次/篇。这两组数据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反映了两国学者论文的影响力差异,并可以得到分析结论:中国学者在近5年间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论文被引量有巨大差异,英国则一直保持稳定的数量增长和较高的被引率。
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两国学者文献年度被引量的变化趋势,我们绘制了两国年度被引数据的时间序列图(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论文的被引量始终低于英国,中国论文的被引总量约为英国论文的总被引量的34%。对比于表1所示的中英发文量0.8倍的差距和近五年数据来看,中英两国论文被引量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结合文献内容分析法,笔者概括了上述差距出现的原因:英国学者进入这个研究领域较早,被引量是一个时间累积性数据,因此英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国际影响较高。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以后,中国学者论文的被引量开始迅速提高,说明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已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国际重视。因此,笔者建议,加强两国在环境学科领域的合作,中国学者需仔细研读英方在该领域的高被引文献,不仅仅是将该领域经典论文列入参考文献,更要将自己的研究定位于环境学科经典研究分支,早日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认可。
中英两国环境学科的研究在不同研究子领域下,发文量和被引量又表现出不同于总体变化的局部特征。为了更好的对比分析中英两国在各研究分支的合作现状,笔者基于Web of Science在该领域的检索结果,针对环境科学、环境研究、地质学、生态学和水利资源五个子学科的发文量和被引量进行了的进一步计量分析(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到,从发文量角度来看,中国在环境学和地质学子领域的发文量超过了英国。篇均被引量的统计表明,在水力资源子领域,中国学者论文的篇均被引量还略高于英国学者,然而,在其他各领域中国与英国的被引则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且从各子学科被引总量来看,中国均远不如英国。
结合上述研究现状,笔者给出如下分析结论和建议:
(1)中国的地质学和水利资源研究论文数量快速增长。按照发文量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地质学和水利资源研究中,英国的发文量呈逐年递减,而中国的发文量在起伏中呈逐年上升态势。
(2)在环境研究子领域,中国发文量仅为3,533篇,被引13,002篇,英国在该领域的发文量和被引量均达到中方2倍左右。这说明在该研究分支,中国研究水平较英国相比十分薄弱,应作为两国合作的重中之重来对待。
(3)环境学研究子领域,中英两国被引差距在各子领域中最小,可以理解为中国在环境学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期刊影响力,其国际地位提升较快。
笔者建议,参考表3中各子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结果,中英学者可取长补短,尽快提升本国整体的研究水平。在地质学和水力资源研究中,中方发文量较高,可以给中英合作带来新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热点。在环境研究子领域,中方研究水平较弱,可以给中英合作带来更多的突破研究难题的机会,两国可在共有的环境问题上参考对方的已有优势学科的解决方案,少走弯路,共同解决国际环境研究面临的挑战。
3.2 中英与国际间的合作发文量统计及被引分析
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已成为科学研究的必然趋势[9],在环境学科研究领域,国际间合作论文数量同样逐年在增加。表4为中英两国1999~2011年与国际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