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之间是互相信任的朋友,教师既是学生的良好导师,能给学生以有效帮助,又是一个能谈得来的朋友,成为学生名副其实的良师益友,这应该和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吻合的。自然我们的课堂管理就会轻车熟路,轻松、自然、和谐。
一、关心首位,家访可用
伴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逐渐增多,在家长的一味溺爱下,孩子逐渐经不起一点挫折与教育。面对此种情况,教师适时地给学生以关心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查丝雷尔所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就无法成长开花。”而家访就是一条达到这一目标的捷径和有效途径。家访的对象主要是后进生和学困生。家访之前教师必须明白:家访不应该是向家长告状,也不是让学生难堪,而是要与家长、学生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真心交流和沟通。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对学生的转化。可是,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要存心地去告状,而是想通过孩子在校情况的真正反映,让家长能更好地配合老师教育孩子而已,所以我说,我们对家长说真话不能说是“告状”。家访的目的是关心、爱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教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因为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这样做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学生还会迁怒于教师,不忘这一“棍”之仇,给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碍。所以,家访的原则是:一定舍得给学生机会。在关心之下,孩子一定会“亲其师信其道”的!
二、构建和谐,平等重要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彻底改变教育观念,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种平等的理解就是重要一环。我们经常发现或者自己就曾经在课堂上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不听学生的解释,很少进行了解,就武断地下结论:“你怎么怎么这样?”“真不知你是怎么想的?”你应该……”。当看到学生一脸的茫然和委屈时,在气头上的你可曾想到我们的师生关系是多么的不平等、不和谐!
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参与者,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建立一种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最重要的是首先确立平等的教育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实施新课程,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学校和班级所需要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才能在我们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产生。
三、提高素质,言行表率
魏巍先生笔下的蔡云芝老师是那样的可亲可敬,孩子们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她的一举手、一投足对孩子们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妨想一想,她的课堂管理一定不是靠训诫、呵斥维系的,所以提高教师自身各方面的素质也是课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对待和学生说话的方式与态度,要让学生觉得你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同时作为教书育人者,教师要永久保持求知的本能,要持续给自己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传统精粹要继承,时代知识也需不断更新,要让自己的学生觉得老师“什么都懂”,一个身心健康、精力充沛、乐观愉快、有文化素养、有良好习惯、会待人处事,独立、进取、开放、有责任感和创造性的人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才,这样的教师也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这样的教师绝对能在学生心中产生无限魅力,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总之,师生关系处理得好,课堂气氛融洽,课就上得顺利,课堂管理就轻松自如;反之,师生关系处理得不好,课堂就难以驾驭,课堂管理将无从谈起,更不要说“高效课堂”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