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倡导“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于是,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提倡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和点燃学生的智慧之花,努力面向全体学生,燃起每一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虽然课堂上教育资源无所不在,但往往稍纵即逝,能否抓住瞬间出现的教育资源并有效地在教学中加以利用是值得英语教师深究的问题,所以,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放得开”并“收得拢”!
关键词:英语课堂;课前准备;放收有度
场景一:教师为了让课堂气氛更活跃一点,要求四人一小组讨论出席晚会穿什么衣服,有的学生兴奋异常,破鞋子,烂衣服瞎说一气,引得学生哄堂大笑,学习任务并没有有效地完成,白白地浪费了时间,老师很无奈……
场景二:为了凸显新课改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一位老师围绕“How to protect wild animals”让学生展开讨论,并把想法写到黑板上,学生由于见识少,除了书上说的那几点外再无其他补充,而老师由于事先高估了学生的见识也没做好充分的准备,导致冷场,最后匆忙地说了句:“大家回去多查查报纸杂志,希望能多提点建议”。学生的认知并未得到升华。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永恒的,是课堂的自然因素,是学生个性张扬、生命放飞的真实体态,而并非“节外生枝”,所以我们要学会借助教育智慧、教学机智来灵活处理,而要更好地灵活处理就要做到有“备”而教。
一、课前要“谋”,,课上要“活”
1.“谋”在课前才能游刃有余
课堂是一个生动的问题情境,是让学生思维活跃、急中生智、交流发展的智慧场。我们只有循着学生的认知曲线、思维的张弛、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控教学环节,才能发现这个智慧场的精彩。但如果我们无法跟上学生的思维,无法理解学生的想法,那么这样等待发光的智慧场将失去它应有的光泽,所以我们必须做到“知己知彼”。
(1)打铁必须自身硬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开发学生智能的重要因素。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打铁必须自身硬就是这个道理。教师除了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对相关知识广泛涉猎。特别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的不断出现,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补充营养,定期充电,丰富知识储备,保持自己的一桶水始终是满的。针对场景二,如果教师自己事先做好准备,当学生说不出来时,及时引导和补充,就不至于冷场,学生也会收获更多。只有自身素质过硬,才能在“放开”后又有能力“收回”!
(2)认真备课,未雨绸缪
有这么一句话:“在备课上多花点时间,如根上浇水;在讲课上增加学生负担,似叶上施肥。”备课充分,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而备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研究学生、分析学情,设想对待课堂抛出的问题,学生会怎么个接法,预想各种可能的结果并想好相应的对策将其引入正题。
2.“活”在课中方能应变自如
尽管我们在课前做了很多准备,设想了许多种可能发生的结果,但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法是惊奇的,有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结果。既然学生的思维如此发散,如果真的出现意外情况,何不把问题丢给学生自己去处理呢?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思维发散这一特点,发动学生集体智慧思考问题,既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体现,又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体现,何乐而不为?
上述场景一,学生哄堂大笑是因为有些学生想得实在太离谱了,老师可以适当地用一两句话,如:“你会穿成这样去晚会吗?你觉得你设计的服装别人会接受吗?”一带而过。太较真或严肃的批评又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适当的引导学生才会发挥无尽的想象力,更能体现师生的平等和知识在课堂的生成。
二、人在眼中,“度”在心中
1.注重过程,解放所有学生的思想
学生只有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当作灌输的容器,才能真正激起学习的热情。对于场景二,教师本意是想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探究学习的氛围中,体验书本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可惜由于对学生的不了解加上引导不够,很多学生在观望,在等待,等着别人讲给他听,长此以往,会让这些学生养成一种惰性思维。所以如果我们的探究学习只是为了走走过场,那就只能成为少数学生表现的舞台,其他人就成了听众。而太放手让学生自主独立探究又会浪费很多时间,不能达到真正提升思维的目的,所以必须把握
好度。
2.积极评价,营造和谐课堂
学生互评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因此学生能评价的教师绝不越俎代庖,但学生的评价有时候会很片面、肤浅,甚至偏激,这时又要充分发挥教师评价的作用,使学生的探究学习始终围绕主题展开。
不管是教师预先设定的问题还是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只要是在有序环境下出现的有意义的问题,就能在师生间、生生间引发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思维的碰撞,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质的飞跃。由此看来,英语课堂教学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不能无视学科的自身特点,不能不顾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要有在“小”课堂中寻找“大”智慧的意识,只有真正理解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参考文献:
[1]马晓霞.现代教师素质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4).
[2]许改芝.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教文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