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础,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发现一些最基本的科学规律。”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索研究,,以期对化学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实验教学;演示实验;补充实验
化学学科中包含大量的理论概念,不但抽象难懂,而且纷繁复杂,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而通过化学实验则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实现知识的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利用化学实验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动力。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呢?下面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一、做好课堂演示实验,提高化学教学效果
在开展演示实验时,一定要确保其较高的成功率和可见度。在实施实验之前,必须努力做好备课,全面了解实验要求与实验目的,并紧紧围绕它们合理处理好授课与实验操作之间的关系;对实验的演示环节要进行精心设计,对实验材料、装置、方法和时机要进行科学选择,为学生提出明确的实验要求和所思考的问题。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最好自己先完整地操作一遍实验,以确保自己的实验演示规范、标准、熟练,对于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要认真思考并与其他同事展开探究,把预防准备工作做到位。如此做到胸有成竹,才能保证在课堂授课时更清晰地显示实验现象,合理掌控好教学时间。其次,演示实验要完整、清晰地展现给所有学生,让他们完整地看到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并随时对每一个细小环节做出解释和说明。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或者教师带着实验仪器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近距离更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突出实验的教学性特点,边演示边对该环节用到的教材知识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把实验与所学知识结合起来加深记忆。最后完成演示实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继续分析实验,对实验的目的、主要内容、设计原理、思路与方法等进行说明,从中受到启发,进而取得一定收获。
二、合理改进补充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了,也无法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目标。在新课标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资源,对部分实验进行合理改进和补充。例如,在教学“氮气”这部分内容时,教材中对于“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只给出了反应方程式,没有呈现实验图示,也没有涉及探究材料,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补充。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呈现集满二氧化氮的试管;②将试管倒立于水中,并打开胶塞;③待液面停止上升时,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并取出试管,将试管口朝上放置,然后移开拇指;④向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教师要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水面上升的原因是什么?当拇指松开后,气体从无色变为棕色说明了什么?紫色石蕊试液为什么会变红?通过补充实验,不但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知,而且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借助这一技术手段,可以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并很好地诠释化学实验的奥秘。演示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重要部分,通过演示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学生的动手欲望。但是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诸多不便克服的弊端。
例如,有的化学实验仪器小、用药少,而教室中的学生较多,坐在后排的学生往往观察不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将实验过程投影在大屏幕上,以清楚地展示每一个实验环节,让全班学生都能观察得清清楚楚。再如,很多化学实验的变化现象在瞬间完成,学生无法观察仔细,所以形成的实验印象并不清晰,造成实验效率低下。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将实验过程进行慢放、回放、停顿,便于学生观察每一个实验细节,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此外,有些实验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如:制取二氧化氮、氯气、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甲烷与氯气的反应等;有些实验的反应速度较慢,如:铁在潮湿条件下的生锈反应、氨的催化氧化反应等。对于以上实验内容,教师可以事先从网络中下载相关实验视频,或提前录制实验录像,在课堂上将其播放给学生观看,不但保证了实验的安全性,而且可以取得很好的实验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总之,怎样提高化学实验的有效性,不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广大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努力探究,最大限度地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樊敏,彭蜀晋,万莉.高中化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实验趣味化研究[J].化学教育,2011(01).
[2]李卫琼.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功能探讨[J].成才之路,2010(18).
[3]尹振东.初探多媒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