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和拿到高分为目的,忽视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效率上出现很多问题,新课程改革使这一现象大大改观,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提高。简述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分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师生关系;基础设施;课堂训练
众所周知,数学在高中课程中是极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仅与学生的考试成绩关系紧密,还影响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成为学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学科之一。由于高中数学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因此,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十分重要,所以提高课堂的质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成为各大高中学校的主要任务。新课标的实施使高中学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广大高中生不再受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获得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也有所提高。
一、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
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在符合基本的数学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策略、最高的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理想目标。这种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加强师生间在课堂上的沟通与交流
显而易见,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互助互学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课堂上学生对讲授内容的反馈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与学习效率起到有效作用。
2.保证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是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最根本的目的,教师除了要传授书本上的数学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数学思维与数学问题的处理方法,为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积累丰富的资本。
3.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意识
不断的反思是前进的动力,教师作为有效教学的执行者应当具备反思意识,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价值及模式等方面进行反思与改进,使课堂教学实现实质性的更新与进步,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奠定基础。
二、影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
1.学科性质导致数学思维定势
与小学、初中的数学不同,高中数学的课本内容、解题方法、思维方式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数学语言、公式、图形、符号,不断反复地做题练习,还需要学生树立理性的思维方式。高中数学的复杂性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惧怕的心理,形成“自己怎样也学不好”的思维定势。心理上的障碍导致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很难提高。
2.教师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
灵活教学是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条件之一,良好的
课堂应变能力是实现灵活教学的根本,当课堂出现突发情况时,教师的处理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而一部分老师缺乏应变能力,对课堂教学缺少预见性,课堂效率难以提高。
3.教师对课堂教学缺乏充分全面的准备
教师对课堂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是导致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的因素之一。教师应严格遵守数学教学的准则与规律,对教学目标有清晰的定位。另一方面,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缺乏充分全面的准备,对数学课本内容安排不合理,缺少课堂互动环节,课后学习任务较重,使学生丧失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1.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教师需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采用轻松的教学模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2.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保留,学生接受知识处于被动状态,接受知识慢,严重阻碍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加强课堂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
顺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大高校需要加大课堂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将多媒体等设备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将课本知识更为直观、有趣、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的信息来源更为全面、可靠。
4.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课堂训练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强化课堂训练,更好地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突破数学课堂中的重点与难点,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导者,使学生真正地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文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分析,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同时改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只有多方面考虑才能有效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白小军.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探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4):127-128.
[2]许敏.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3]焦敬芬.高中数学有效课堂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4]郝保奎.浅议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129.
[5]沈洁.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