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新课程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几点方法策略:民主和谐,情感参与;改变方法,吸引参与;把握梯度,选择参与;及时评价,鼓励参与;适度表扬,促使参与。
关键词:课堂参与;学生;梯度;评价
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成败。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下面结合我的教学经验谈谈提高课堂参与度的方法策略。
一、民主和谐,情感参与
情感参与是指学生对教学内容做出的情感投入,例如,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而开心大笑,这些都是课堂情感参与的表现。平等地对待学生,每天与不同的学生谈心,给予学生鼓励,了解他们的心声,以便教师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
教师应走下讲台,以平等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真心实意地和学生平等相处,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堂中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要试图让每位学生都感觉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员,课堂有我才精彩。
二、改变方法,吸引参与
兴趣是成功的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散发更大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1.创设情境,强化理解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利用课堂中存在的可见的教育资源,如多媒体等,也可化无形为有形,把握课堂技巧、幽默等。
2.巧提问题,启迪思维
我们要巧设问题,让一个主问题牵住课堂的主线,发散学生的思维,甚至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我在进行上课比赛时,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努力寻找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3.创新教学,增加吸引力
展示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舞台是创新。课本剧表演,主要是老师通过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而形成的。
三、把握梯度,选择参与
让全体学生都尽可能地参与课堂学习,这是教师的责任。但是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参与的方式因人而异。素质较好的同学大部分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与同学共享,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因而老师要把握梯度,让学生采取不同的参与方式。优等生,老师可让他们回答一些较难的题目或有一些挑战性的试题,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向老师提问。学困生则可以朗读课文、参与生字词的运用练习等等。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后,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当然,每个学生的回答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但是他在参与活动中总会有闪光点。
四、及时评价,鼓励参与
在执教过程中,我曾经上了一次练习课。由于试题较多,学生的基础又差,下午上课的倦意太重。我就让每个学生回答一题。但是轮到我班薛同学时,没有题目了,我就没有安排。但是他可能记错了,也可能太紧张了,竟然找到一个题目回答。当薛同学站起来时,全班同学都笑了。我假装不知道内情,还趁机表扬了他回答的流利且准确无误。
因此,准确、合理、及时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老师灵活机动,处理课堂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心平气和地对待,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为前提,适时找准鼓励学生的切入点。不能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程度,对练习、测验、考试、作业及课堂口头回答问题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情况,要多加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主体多元化的评价。这样学生才会找到参与的兴趣和动力。
五、适度表扬,促使参与
我们班有一位男生,上课喜欢做小动作和爱讲话,以至于影响到课堂纪律。一次,在我的课上,班主任的课,碍于情面,有所收敛。但是不到10分钟,老毛病又犯了。我不能因为他的举动影响课堂的进程。只能再寻找时机,但要给他一些警告,用眼睛暗示了他一下。此时,我正好在提问某一个问题,没想到,他义不容辞、自告奋勇地站了起来,可能想将功补过吧。这个问题回答得很好,全班同学为他鼓掌。他骄傲地昂起了头。
在教育中,适度的表扬,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功效。表扬看来很简单,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掌握好,尤其是“适当”的尺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只有善用适度的表扬,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寻找并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机,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提升情感和能力。课堂参与的有效与和谐,师生的默契,会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课堂教育改革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高鹏凌.课堂教学的信度与效度[J].现代特殊教育,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