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满堂灌或以问题教学为代表的“双向谈话式”满堂教,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是学生配合教师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诱思探究教学的核心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生之间以“动口议”为中心,以学习行动的“七动”为平台的多向交流式的“满堂学”。诱思探究教学的核心在于学生的“思”,“思”的前提是教师的“诱”,“思”的结果则是学生的“探究”。在教学思想上应该突出教师的“诱”,充分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循循善诱”,以引路、诱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改变过去把现成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作风。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诱导”,需要设计一些探究活动,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被压抑的潜能,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探究活动得到启发,自主思考,大胆探究,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可见,导向性信息的设计在教学中尤为重要,它是诱思探究教学的思想核心,得以实现的实施步骤,即学生通过导向性信息的设计明确在学习活动中要学习什么?学习时怎样进行活动?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向性信息的指路作用,自觉开展学习活动。本文是以自己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设计的人教版必修二《原电池》的教学过程为例说明导向性信息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
《原电池》这节设计的核心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设计原电池?什么是原电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导向性信息的设计尤为重要,是学生有效理解核心概念的重要方式。
课堂引入:直接指令式导向性信息,让学生明确在学习活动中学习什么,怎么动。
【自主学习】请学生阅读课本39~40页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投影,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①何为一次能源?何为二次能源?
②我们目前使用的电能从何而来?
③火力发电过程中,能量如何转化?
【投影】①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能源,如流水、风力、原煤、石油、天然气、天然铀矿等。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得到的能源,如电力、蒸汽等。
②2001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
③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氧化还原反应)
【总结】燃煤发电是从煤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其中,燃烧是使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关键。
【设问1】在上述转化过程中,能量转化是否能达到100%呢?能不能找到一种装置,把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呢?
通过这个导向性问题使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及为什么要发明原电池,是因为能量利用效率不高。
以下通过一连串问题情境式的导向性信息的设计让学生明白原电池的实质是什么,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教师以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
【设问2】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能量转换形式有什么?锌与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说明。
以上这些导向性信息的设计都十分清晰、具体、明确,让学生自己一看,就一目了然明白“学什么?”“怎么动?”在这种明确的任务探究活动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诱思探究教学则切实发挥形象思维的教学功能,充分运用视频、图画、动画、模型等课程资源中的形象资料,创设形象情境,为学生迅速完成形象思维提供直观、感性的加工材料。在转换上述原电池产生的过程中要先投影出导向性信息,诱导学生进入学习境界,从而避免只满足于热闹而造成印象不深刻。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随时给予学生一些点拨、启发、诱导,并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及时鼓励学生我们发明的这种能产生电流的装置叫做原电池。接下来播放课件展示电池的发明,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带着求职欲望了解原电池,并和自己设计的原电池作对比,这也符合导向性信息设计的熟悉性原则。
导向性信息的设计在于诱导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落实“自主、合作、探究”,也是“教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的具体表现。接下来需要设计实验来实现这一目的,即诱思探究教学中的让学生“动起来”,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学生之间以动手做实验为中心,实现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学生实验1】探究实验:每两人一组,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组装:将金属片(锌片、铁片、铜片若干)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水果中,将音乐卡串联入线路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教师巡视各组使用锌片、铁片、铜片做两极的实验情况。)
【师】:请大家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出现两种结果:
①一部分音乐卡发声;
②另有部分音乐卡不发声。
【师】:①音乐卡发声说明什么?为什么?
②音乐卡不发声,又为什么?
【生】:音乐卡发声说明有电流产生。
通过具体实验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留到课下思考解决。
整个探究活动体现了导向性信息的设计原则,课堂效果良好!
整个《原电池》这节课的课堂内容设计,都是以探究活动和学习活动为主线,学生的活动,都实施在教师导向性信息诱导下,学生的主动探究式,符合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式和学生的满堂学。这种变教为诱,变教为导的方式使学生不是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取现成知识,而是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去研究问题,寻找答案。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策略,并逐渐形成热爱学习、乐于探究的品质。
参考文献:
斯海霞.代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行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