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杂志社 >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中心 >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5-10-02  |  点击:  |  栏目:现代职业教育论文中心

摘要:作为当前新兴心理学思潮代表的积极心理学,其注重个体的积极面,提倡心理学需要分析人类具备的正向品质,这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此,本文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以及积极心理学影响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  教育  积极心理学 
  兴起于上个世纪末的积极心理学指出,心理学需要对人性的积极方面进行分析,尤其以科学的方法激起人的热情,挖掘人的潜力,塑造人的品质,唤起人的生活自信,积极地探究人类寻找幸福生活的方式。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怎样应用积极心理学,并在固有的基础上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为了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这种新兴的研究思想倡导通过一种积极的态度对人的心理进行分析,提出促进人心理健康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个体主观幸福感的提升,进而引导人们在好的条件下更加有效地生活和发展。与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从重视人的缺陷与疾病向重视人的优秀品质转变,提出心理问题的真正根源是缺少个体的积极力量。在当今社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应当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予以重视,而且应当对学生的正面积极力量进行建设。 
  二、积极心理学影响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注重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分析,且持续地转化理论成果为教学方式 
  当今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大部分都来自于国外,针对我国实际现状的本土化分析比较少,怎样基于国人的人格特点对我国的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这具备挑战性。鉴于此,可对固有的心理学其他理论进行借鉴,实时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一些新型的思想和理念。除此之外,怎样在固有的教育体制下持续地改革教学模式也是本土化分析的一个关键方面,这有利于为学生传递新思想和新理念。 
  (二)根据相应的文化环境,建立和健全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制度 
  与文化环境相应的文化气氛不但是一个区域和一个国家的文化气氛,而且也包括一所高校的文化气氛。每一所高校都有相应的校训,其源自于这所学校的发展历史,进而也能够以相应的角度塑造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能够根据如此的文化环境,凸显自身的长处,借助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有效地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且可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当中进行全面地渗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促使一种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环境得以形成。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开发 
  积极心理学指出,心理健康不但指没有心理方面的疾病,而且还要具备积极的理想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效的工作状态、良好的社会功能、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以及自主和独立的人格。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积极的心理潜力和积极乐观的成长能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对学生的积极心理潜力进行发掘,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比如人积极心态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积极情感体验的产生等,这一系列的内容跟社会的要求及学生的需要都相适应,从而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与教学内容得以拓展,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效地体现心理教育的作用。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积极人格的完善 
  在教育的目标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对学生自身的积极面进行关注,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积极心理学指出,我们人格当中的推动力是积极的人格,其具备治疗以及预防心理问题的功能。只要发挥了人自身的潜力与发展了人的积极心理,就可以推动发展人的积极适应能力,实现人自身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维护。为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当倡导积极教育,从而塑造学生积极乐观的良好心理品质,有效地挖掘潜力,确保学生的发展与生存。 
  (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重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的加强 
  1.注重积极的心理体验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体验理论指出,只有激发个体积极的体验策略才能凸显出治疗的功能。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但是一种行为过程,也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重视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感受和参与,,以使学生在行为活动当中感受到成长以及成功的价值和乐趣所在。在营造情境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感受,以激发学生的趣味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能够组织一些专门化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心理辅导、心理自助、心理训练、专题讲座等;还需要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知识渗透于课外的活动当中,切实让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塑造学生的积极品质,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重视积极的心理测评 
  借助心理测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把握,这属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其能够让教师进行更加有目的性和有效的教育。然而,之前学校进行心理测评的目的是为了排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待学生就好比是对待病人。积极心理学提出,心理测评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把握,不但涵盖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也涵盖测量学生的积极心理,让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自身的潜力与优势。在对群体与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积极的内动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可大大地提升学生的积极体验,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增强,最终实现自我的良好发展和进步。 
  总之,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视角与理念。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注重积极的方面,实施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才可以摆脱困境,实现塑造学生积极品质和人格以及提升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目的,进而推动学生的成才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佳利.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13(3). 
  [2]刘淑霞,周兰桂,曾郁林.以积极心理学引导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2(21). 
  [3]罗军,王燕菲,禹玉兰.积极情绪体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5).

相关文章:
  • 1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 2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机械加工教学中的应用
  • 3 任务引领教学法在中职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 4 中职汽修专业教学中趣味教学策略的积极融入
  • 5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研究
  • 6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网络营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7 项目教学法能有效提高职业中学的计算机教学质量
  • 8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
  • 9 高职英语项目化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 10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设置与锡林郭勒地区产业需求对接研
  • 现代职业教育杂志论文在线投稿
    刊物简介
      现代职业教育
    • CN :14-1381/G4
    • ISSN:2096-0603
    • 邮发代号:22-382
    • 邮箱投稿:xdzyjy@163.com

    •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 龙源期刊网、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期刊目录
    杂志动态
    最近更新